如何提高撰写产品文案的能力

1,分解产品属性

互联网创业公司都是把产品分成独立的属性。小米首先普及了CPU、GPU等。到了我们这里,而小米4到了之后,他甚至开始普及材料学的知识——“小米4,奥运304不锈钢,8次数控冲压”。(下图2)

就连向雷军学习的柯凡陈年也不甘示弱。他在衬衫大会上普及化学知识——如何让衬衫不起皱,增加纤维素大分子之间的交联。

(没错,下面不是化学老师的PPT,是老产品发布会的PPT,如下图3所示)

为什么互联网文案需要分解产品属性?

因为这有助于他们弥补大品牌的劣势。

消费者选择产品有两种模式——低认知模式(花很少精力去思考)和高认知模式(花很多精力去理解和思考)。

很多时候,消费者处于一种“低认知模式”。他们懒得去详细了解和比较产品。他们只是简单的通过与产品本身无关的外在因素来判断——“这个大品牌不会骗我,就买这个吧!”“这个德国产品质量肯定比国货好,就买这个吧!”

在这种情况下,小品牌是打不过大品牌的,因为消费者是直接通过“品牌”来推断产品的好坏,而不是详细比较产品本身。

我们做什么呢

应该把消费者换成“高认知模式”,让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比较产品本身,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品牌和产地来判断。

而“分解产品属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消费者从“模糊的总体印象”到“精确的认识”。

所以在2011的产品发布会上,Reebs开始巧妙地利用这张关键图片来分解产品属性。(下图4)

这也是为什么大品牌的广告往往强调整体印象(“再来一次,改变一切”“终极设计”等)。),而小品牌往往会详细分解产品属性,让消费者进入“高认知模式”。

这同样适用于招聘。假设一个清华和一个武大的考生应聘,HR只有10秒判断他们想要谁,那么武大就没有机会了——10秒只能比较“品牌”;但如果HR有1个小时来判断自己想要谁,那么胜负未定,看个人能力。

2、指出好处:从对方出发

文案“分解产品属性”是不够的,你需要说出好处——这样的属性能给对方带来什么。

比如下面这个分租房广告,右边那个说的是具体的“福利”,比较吸引人。

无数业务员在这一步失败了。他们详细介绍产品,客户却抱怨“你说的这些功能都不错,但是对我有什么用?”!"

无数申请者也在这一点上落败。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经历,HR却抱怨:“你的社团和实习经历都不错,但对我们公司具体有什么用?”

想要写出好的中国文案,你需要转变思维——不是“向对方描述一个产品”,而是“告诉对方这个产品对他有什么好处!”

3.找到使用场景

当被要求描述一个产品时,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这个XX”(定位到产品属性)。

也有人会想:“这是专门为XX人设计的产品!”(面向人群定位)

其实还有第三种:“这是能帮你做XX的产品”。(导航到使用场景)

其实针对互联网产品的特点(品类复杂,人群分散),你应该更侧重于使用场景——用户需要用我的产品完成哪些任务?

举个例子,如果我描述“这是智能无线路由器!”(产品类别),你可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但如果我说“你上班可以用手机控制家里路由器自动下载电影”(使用情况),你可能会动心。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我是谁”,而是“我的消费者用我做什么?”

4.找到合适的竞争对手

消费者总是喜欢比较不同的产品,所以在写文案的时候,需要明确:我想让消费者拿我的产品和什么做比较?谁是我的竞争对手?

比如下图,我假设了上述两种加多宝凉茶的文案,前一种是和预防上火的中药相提并论,虽然突出了“预防上火”的功能,但人们认为“是三分毒的药”,未必敢喝;与饮料相比,后者具有“防止上火”的功能,给人的感觉是不再为喝不健康的饮料而内疚。

业内无数创新产品都涉及这样一种竞争对手比较:

在线教育的竞争对手其实并不是线下培训,因为对于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参加培训的人来说,在线教育显然达不到其质量要求;它的竞争对手其实是书籍和网络论坛,因为它的客户是没钱没时间不能参加培训的人,以至于要自学。

太阳能的竞争对手一开始不是火电,因为太阳能对于性能稳定的火电来说太不靠谱了;它的竞争对手是“无电”——太阳能最初在美国失败,但在非洲首先商业化。对美国人来说,太阳能太不稳定,但对一些没有电网的非洲国家来说,自建太阳能发电机总比没有电好。

柯凡抗皱衬衫的竞争对手其实并不是价值几千块钱的商务衬衫(如宣传的那样),因为愿意用这些商务衬衫的人看不起柯凡;它更有可能的竞争对手是t恤和POLO,因为它的消费者是那些因为害怕在地铁里挤衬衫而不得不穿t恤的人。

第一代iPhone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诺基亚手机,因为和诺基亚手机相比,它的续航不行,通话质量也不行;它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华尔街日报》、游戏机和视频播放器。在当时的主流观点下,作为一款手机,它有着无数的缺点;但与其他视频播放器、报纸等相比。,好多了,还有打电话的功能。

所以,构思好文案,做好宣传,先找到自己产品的真正竞争对手。

5.视觉

你的文案必须写得让读者能把它和特定的图像联系起来,比如上面的文案。如果只是说“夜拍能力不错”,很多人没有直观感受;但如果说“你会拍星星”,立刻让人联想到“看到明亮的星空,我想拍却拍不出来”的感觉。

优秀的文案能让人想起具体的场景或回忆,但太多的文案抽象、模糊、复杂、空洞,让人迷茫:

教育课程广告:“我们追求卓越,创造精品,助您与时俱进,共创未来!”

Mp3广告:“苗条又聪明,包容很棒!”

芝麻糊广告:“传承制造经典!”

男孩提议:“我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政治演说:“希望追求平等,减少种族歧视!”

面试官:“我有责任感,有使命感,一丝不苟,很努力!”"

如果把同样的意思加到“视觉感”的描述上,效果会明显不同:

教育课程广告:“我们追求卓越,创造精品,助您与时俱进,共创未来!”

-“我们提供最新的知识,帮助您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Mp3广告:“苗条又聪明,包容很棒!”

——“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来自史蒂夫·乔布斯)

芝麻糊广告:“传承制造经典!”

——《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男孩提议:“我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我觉得等我们老了,还可以在夕阳的余晖中,手牵手走在沙滩上。

政治演说:“希望追求平等,减少种族歧视!”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能够坐在一起,畅谈兄弟情谊。(摘自马丁·路德·金)

面试官:“我有责任感,有使命感,一丝不苟,很努力!”"

——“我为了1%的细节熬了一夜,直到满意为止,我绝不会放弃最后的改进。”

为什么视觉如此重要?

因为视觉想象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们自然不喜欢抽象的东西。所以,古代几乎所有的抽象观念都被形象化了——因为“正义与慈悲”太抽象了,直接创造了一个形象化、个性化的神;因为下雨的过程太抽象,所以发明了小说《雷公电母》。

心理学上有一个“生动效应”,指的是我们更容易被一个事件的生动性(是否有视觉感)所影响,而不是事件本身的意义。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记者不断报道“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死去”,但很少有美国人被感动;但一个家庭的妻子失去丈夫的故事一经报道,整个国家的反战情绪高涨。这并不是因为一个丈夫的生命比成千上万的生命更重要,而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更生动”。

所以写文案的时候,一定要有“视觉感”,不然别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6、粘附——建立接触

作为一家小公司,你可能会发布全新的创新产品。但是人家不喜欢陌生人,所以往往不买。这时,你应该为文案建立“粘合力”——把信息附在一个众所周知的物品上。

比如你对电视机顶盒这种宣传“免费遥控”的东西一无所知,你可能毫无概念;但如果你说“1秒让电视变成电脑”,你就明白了——原来你可以像电脑一样自由操控电视!

你很想让你的产品文案流行起来,但是很难让一个奇怪的东西流行起来。为了让一个全新的产品或概念流行起来,你需要把它和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例如:

乔布斯在发布第一代iPhone时,并没有直接介绍iPhone解释功能,而是说要发布三款产品——1手机、1大屏iPod和1互联网设备,这些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产品。然后乔布斯说,其实我们只发布了一款产品,具备以上三款产品的功能,那就是——iPhone。

为了让陌生的新兴球星变得炙手可热,媒体经常给他们起一个绰号——“知性的克里斯蒂亚诺·桑切斯”、“德国的梅西·马林”。这是为了把陌生少年和著名明星联系起来,让大众更容易理解。

同理,你知道中国科技圈为什么会有“雷布斯”吗?

为什么“附着力”如此重要?

这是因为人的记忆模式。

人的大脑记忆就像高坡上的河流,新的记忆就像一滴水。如果这一滴落在土地上,它会立即蒸发。如果能滴入河中,就能融为一体,直达大海。同样,如果新知识不能与旧知识联系起来,人们很快就会忘记它;如果你与旧的和熟悉的东西建立联系,人们会很容易记住它。

所以,你需要提高文案的“附着性”,让它和旧事联系起来——就连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当年申请的电话专利也被称为“一种新的电报改进技术”。

7.提供“保险丝”

文案的目的是改变他人的行为。如果只是让别人“兴奋”而不付出最后的“行动”,可能会让文案功亏一篑。最好的办法是提供一个显著的“导火索”,让别人不用思考就知道现在该做什么。

比如下图,假设这是一篇发布在微信首页的文章。为了让你关注微信首页,右边的文案肯定更有效——它让你不用思考就知道现在该做什么。

无数现象证明了这一点:

之前,美国一所大学设计了破伤风疫苗的宣传册,但问题是,无论每年如何提高宣传册的警示力,用恐怖的患者图片,都很难让学生接种疫苗。最后问题解决了,手册上还附上了一张校医院的地图和疫苗时间——原来学生只是懒得去网站上查地图和时间。

心理学家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透明玻璃门的冰箱里装满了食物,很多人偷食物;但是给这个冰箱上个锁,把锁的钥匙放在旁边。结果几乎没人偷菜。因为偷吃的理由从“知其然而不为之”变成了“知其然而不为之”,明显降低了别人动手的欲望。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牵手党”的“懒惰”,必要时在文案里明确告诉别人:你现在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