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景、内容和影响比较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

(1)社会背景:

(1)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德川时代成为众矢之的。

②虽然中国封建统治的危机非常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的勾结,封建势力仍然比较强大。

(2)内容

①戊戌变法

首先是文化教育改革。废除八股,改试谋略论,把知识分子从“替圣人说话”的旧教条中解放出来除了“史静大学堂”,还颁布了圣旨,把地方书院改造成新学校。

第二是经济改革。发展商业,在各省设立商业局,促进商品流通,发展科学技术,奖励发明,保护专利,允许私营企业办工厂。

第三是军事改革。训练新部队,更换落后冷兵器(刀、枪、矛、箭等。)用热兵器,造兵车轮,造海军。

第四是社会风气的改革。把很多城乡的祠堂、寺庙改成学校,破除迷信。

第五是政治改革。这方面阻力最大,因为涉及到权力的再分配。光绪皇帝提出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项:(1)开道。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刊“点出陈的利弊”,“中外时事应以事实为准,不必避讳”;(2)精简机构,裁撤詹世福(掌管皇后和太子的家事)、总政治部(掌管内外章)等六个衙门;(三)任命新人;(4)模仿康熙、乾隆的旧制度,在故宫开设“毛琴厅”,使其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商讨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施)。以上五个方面涉及文化、教育、经济、军事、社会、政治等领域,所以可以说戊戌变法是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维新运动。

②改革身份制度。

废除传统时代“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官员、王子等贵族改为“中国人”,将名字以下的武士改为“士绅”;为了减轻与“还版”相关的财政负担,逐渐废除了封建俸禄;此外,还颁布了武士的“刮刀令”和奠定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和文化方面

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和习惯,翻译西方作品。在历法系统中,停止使用农历,改用阳历(年号除外)。

引进现代西方工业技术;

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的土地政策,允许卖地,实行新的地方税政策;废除诸侯设置的关卡;统一货币,并在1882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取消工商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促进工商业发展。

教育方面

为了发展现代义务教育,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有65,438+0所大学,32个中学区,有65,438+0所中学,265,438+00个小学区,每个中学区有8所小学,教育当局颁布了“应试教育语言”,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

军事方面

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照德国训练,海军参照英国海军编制,实行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

改善当地交通,修建新的铁路和公路。

司法方面

模仿西方制度,法国刑法成立于1882,法德混合民法成立于1898,美国商法成立于1899。

宗教方面

出于政治原因,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它宣扬效忠天皇的思想,有助于天皇治国。与此同时,其他宗教也被允许存在。1873年,日本解禁基督教传教。

(3)影响力

①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改变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改革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这是一场爱国救国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政治改革使中国强大起来,以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资产阶级追随维新派,倡导新学,提倡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猛烈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向西方学习,“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是明治维新不彻底,各方面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一。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其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