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藏族风俗和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地区最好)
在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清净法》中,孝敬父母、尊重道德、尊老敬老、真诚爱亲友、廉洁奉公是重要内容,对藏族伦理礼仪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族饮食礼仪深刻地反映了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庭和睦,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待人正直。好酒自酿,第一酒“强啤”(新酒昌-phud)敬神,老人初尝。年年收新粮,尝新粮,也是老人们的“专利”。在日常的家庭用餐中,主妇做饭、分发食物时,首先是给老人,然后全家人围在壁炉旁吃饭,其乐融融。藏族人非常热情好客。如果客人来我们家,他们会拿出他们所有的一切,并为他们的热情好客提供好酒、茶和食物。
藏族饮茶、饮酒有很多仪式和习俗。平时在家喝茶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别人的碗。喝茶的时候,不能只喝碗里的茶,要喝一半或者更多,等倒满了再喝。喝完茶,不能全喝,要留一点,表示茶永远喝不完,富贵有余,寓意颇深。如果客人到了,女主人会拿出打磨好的瓷碗放在客人面前,拿起茶壶轻轻摇晃几下(茶壶底部一定要低于桌面),然后装满酥油茶,双手奉上给客人。客人收到茶后,不能急着张嘴喝。相反,他们慢慢地吹开浮油。呷了几口,大概剩下半碗了。当茶碗放在桌子上时,女主人会给它续杯。客人不能马上拿起来喝。而是会一边慢慢啜饮,一边和主人一遍又一遍的聊天。客人每次喝茶,主人都会很快倒满,保持茶碗满满的。客人到了一般要喝3碗茶,只喝1碗不吉利。藏族谚语说,“一碗树敌!”喝茶不能发出“嘿,嘿”的声音,也不能把碗里的茶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教养。
藏族饮酒风俗习惯极其丰富。每次酿新酒,都要先用“新酒”祭神,再遵循“有序陈酿”的古训,先向家中长辈敬酒,一家人才能尽兴。在节日婚礼或多人聚会时,喝酒一般是先向尊敬的长辈敬酒,然后顺时针依次敬酒。一般来说,敬酒者应双手将酒杯举过头顶,敬酒给受酒者,尤其是老年人。饮酒者先用双手捧起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无名指轻轻蘸取酒杯中的酒,在空中把玩。这样重复了三次,有些人甚至小声说出了诸如“塔什德乐平松措……”喝酒之前。三打酒,是对天、地、神的赞颂,是对佛道三宝的祈愿。
饮酒时,不宜一饮而尽,而应遵循“GSUM-SGRON-ZHOBS-DAG”的“三杯”制。玩酒敬神后,饮者要先喝一口,烤面包机再斟满酒杯,饮者第三次斟满后将杯中的酒饮尽。不留下一滴酒的人是最真诚的。聚会喝酒的时候,酒具都是大家用的。能在一起喝酒的,也算是一家人,兄弟,所以喝酒的时候不能共用酒具,否则会被当成外人,或者被人看不起。以前屠夫、铁匠、天葬师等所谓的“低等职业”,一般不会和大家一起用酒杯。他们总是自带碗和杯,分开喝。
有酒就有歌。聚会喝酒,歌曲必不可少。给别人敬酒时,烤面包机一般会唱酒歌。如果你不唱,接受者可以拒绝喝酒。烤面包机献酒,受酒人拿酒杯,可以请烤面包机唱酒歌。有时候烤面包机会装满一杯酒,走到客人面前,开始唱酒歌。唱到中途,他献上一杯酒,唱完酒歌后再进行弹酒饮酒的仪式。在许多地区,酒刑制度也很流行,一般分为“mgyogs - chang”、“渡羌”(vgor - chang)和“thigs - chang”等形式。所谓“窖强”即快酒,即在烤面包机唱完酒歌之前,饮酒者提前过快地将杯中的酒喝完。唱酒歌时,杯里没酒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要罚酒。所谓“过强”,就是慢饮,即烤面包机唱完之后,饮酒者还没有喝完杯中的酒,就被视为反应迟钝,会被罚款。“为羌”意为滴酒,即烤面包机唱酒歌时,饮酒者将杯中酒刚饮尽,杯底却有少许酒剩,甚至几滴,酒即罚。人们认为杯子里剩下的酒是对烤面包机的不尊重或不真诚,这样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不能喝酒的人,因为原因,一般不会强制喝酒,西藏社会也很少有人不能喝酒。如果有人在祝酒词唱完后偷偷倒酒,会被视为极其无礼,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以上处罚是针对饮酒者的。如果烤面包机唱酒歌时唱错了歌词或者忘了歌词,也要罚一杯酒。有时候烤面包机唱的酒歌很棒,喝的人可以轮流拿酒杯给烤面包机敬酒。这杯酒叫做“legs-chang”,意思是好酒,表示对烤面包机唱歌的欣赏,在场的人都会一致要求歌手喝下这杯好酒。喝酒结束时,如果把盛酒容器里的酒倒进杯子里,这是好运的征兆。盛酒容器里经常会有几滴酒,所以把它们倒在手上,在头上擦,以为它们会给你带来幸福和吉祥。喝酒给聚在一起的人带来无穷的乐趣。人家会想尽办法创造机会套住对方,让他多喝点酒或者多唱点酒歌。
藏族酒歌悠扬优美,内容多为祝福和赞美。演讲会有时会唱歌跳舞,充满情感和声音,也有即兴的,幽默的。
“请喝酒或唱歌。在喝酒和唱歌之间,你可以选择一个,请听,文成公主,请喝,伦博嘎瓦。
要么喝酒,要么唱歌,两个人都活不了。九歌还邀请了最受藏民爱戴的文成公主和名臣盖尔东赞玉颂劝酒,不善饮酒的人当然会举杯痛饮。
我们聚集在这里,祈祷我们永不分离。祝福聚会的人,永远不要遭受灾难或疾病。"
这是一首很流行的酒歌,全西藏都能听到。酒歌歌词朴实却饱含深情,表现了人们对欢聚一堂的希冀和珍惜,表达了人们对无病无灾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深深祝福。
藏族饮食禁忌反映在某些类型的食物和烹饪炉灶和火塘的禁忌。
在吃肉方面,藏族有很多禁忌。大多数人只吃牛羊肉,从来不吃马、驴、骡、狗肉。有些人甚至不吃鸡肉、猪肉和鸡蛋。鱼、虾、蛇、鳝鱼和海鲜是一些城市居民(多为年轻人)少量食用的,但农业区和特区的人一般不吃。有些地方可以吃兔肉,但是孕妇是不允许吃的。据说非法进食生下的孩子会被剜出来。就算吃牛羊肉,也不能吃当天宰杀的鲜肉。你必须吃一天。那天宰杀的肉叫“宁夏”(意为“日本肉”nyin - sha)。人们认为牲畜虽然被宰杀了,但它们的灵魂仍然存在,要过一天灵魂才会离开身体。藏族人从不捕食鸟类和野鸡,尤其是像“拉恰公母”(lha-bya-gong-mo)这样的雪山鸡,藏族人视之为神鸟,禁忌狩猎。
肉类禁忌中,忌鱼的情况比较复杂,是否忌吃与地域密切相关。在西藏东部,人们几乎不吃鱼,也不能接触蛇、青蛙等动物。他们认为鱼、蛙等水生动物是龙神的宠物,如果受到伤害或触碰就会生病。一般认为藏族人不吃鱼是受佛教不杀动物观念的影响,而藏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不吃鱼传统。昌都卡若遗址靠近澜沧江,迄今为止鱼类资源丰富,但遗址内尚未发现鱼钩、鱼标、网坠、鱼骨等渔猎工具。这个现象耐人寻味。因此,考古学家推测,当时的卡若居民(即藏东藏族的远古祖先)有以鱼为“禁忌食物”的习惯,而不吃鱼的观念和习俗在佛教传入后进一步加强,以至于藏东居民至今普遍不吃鱼。
然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情况与西藏东部三江流域的情况截然不同。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曲公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先民从事渔猎的鱼网和鱼骨。在杨妮河流域与雅鲁藏布江另一支流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巨木遗址、云星遗址、洪光遗址、嘎拉马遗址发现了渔网。例如,在巨木遗址采集了3张网。这些网坠都是由平坦的砾石制成的。有两种,一种是把平坦的砾石面掰成两个缺口;另一种类型将在平坦的砾石周围制造四个缺口。“这一现象说明,西藏腹地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藏族先民曾经从事渔猎活动,吃鱼的习俗普遍存在。
藏族吃鱼和青蛙的习俗因地因时而异。很多藏文书籍记载了吐蕃王统历史上一个有趣的史实。据史书记载,赞普中宁德如第二十九代在塔布地(古地名,今山南桑日、林芝朗县以东一带)娶了一个叫秦萨如姐的女子为公主,生下一个叫周巴扎的盲童。公主刚来的时候很漂亮,后来变得憔悴苍老。赞普问她为什么,公主说她吃不到家乡的一种退役食品,所以变得又丑又老。扎普让他快点准备食物。公主命心腹侍女返回故乡,煎了许多青蛙带回宫中,藏在内库,吃了起来,很快就容光焕发,美丽如初。赞普想到这种食物有如此非凡的功效,很想吃。公主不在,他去金库一查,发现这些食物竟然是脆皮炸青蛙,足足装了好几袋。Zamp打破了禁忌,得了麻风病。最后,扎普和王妃夫妇活着进了坟墓,葬在湘大。有诗说:“中宁之墓在湘大,名曰圆活埋墓。”王携妾入墓,嘱太子拜灵宝宁布桑瓦,请名医开眼理朝政。按照王子的指示,他请了一位名医来治疗他的眼疾。当他睁开眼睛时,看到羊群跑过虎丘,于是他给它取名为“达日宁寺”(意为“虎丘上见羊”)。Darinins(又译作“Dariniansai”和“Darininsai”等。)是著名的第30代赞帕,松赞干布的祖父。
从这个记载来看,当时藏区不同地方的风俗差异很大。塔布的居民仍然吃鱼和青蛙,在山南的琼界和泽当(至少在吐蕃王室)鱼是禁忌。但直到近代,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日喀则、拉萨、山南等地一直有渔民和渔村,当地居民也在特定季节吃鱼。今天,卫藏地区的一些城市居民吃鱼,而农牧区,特别是藏东地区的人几乎不吃鱼虾。
在饮食禁忌中,藏族人对吃大蒜的禁忌较多。大蒜作为一种调味品,人们平时是吃的,但是如果你要去拜佛,去祭拜圣地,那绝对不能吃大蒜,因为吃了大蒜后的气味会玷污和熏蒸圣地。有人说吃蒜当天不能去佛寺,有人说三天后才能去,还有人认为吃蒜后七天内不宜去寺庙、寺院等圣地。因为去除大蒜的臭味需要时间。“有些虔诚的人几乎不吃大蒜。
藏族人对灶台有着神圣的崇敬,相信壁炉里有灶神,所以要小心侍奉他,千万不能亵渎和冒犯他,否则会带来灾难。禁止跨越火灶,禁止在火灶内吐痰,禁止在灶内焚烧骨头、皮毛等物。壁炉要保持清洁,不干净的东西不要放在壁炉旁边。坐在壁炉旁时,不要把脚放在壁炉上。清理垃圾时,不可将垃圾放入壁炉内焚烧,也不可直接在火上烧烤。行人出门需要向灶神祈求保护。场外三块灶石搭的火灶,离开时也要打扫干净,每块灶石上放一点茶叶或食物,以示对灶神的祭祀。禁止在灶石旁大小便、放屁,否则会激怒灶神,导致违者生殖器生疮甚至永远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