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还有哪些天文研究测量设备?
据国内媒体报道,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建课题组经过两年的研究,成功研制出一种用于红外光谱扫描的红外天光背景测量装置——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相关成果发表在该领域知名期刊JATIS上,并申请了专利,获得了授权。
据悉,我首台红外天窗背景测量仪的研制成功,需要攻克高增益灵敏放大、高真空低温封装红外观测微弱信号检测、暗流和背景噪声抑制、高精度数字锁相放大等关键技术。
早在2065438+2009年初,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健副教授及其合作者* * *带领的团队研制的近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已经在南极投入运行。
今年5438年6月+10月,国家天文台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国家天文台-腾讯数据应用联合(研究)中心和网络“* * *享天文台”,引入腾讯AI技术,将科普和科研有效结合,进一步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天文科研中的应用,开展月球和行星科学等领域的数据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7月23日下午,“2020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项目签约仪式”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保护海西州优质的星空资源和天文观测环境,同时更有利于吸引天文科学仪器投资建设,集聚天文前沿领域的科技资源,为国家相关战略的实施提供基础。
事实上,望远镜在天文观测领域非常常见。SKA望远镜,全称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是迄今为止人类规划的最宏伟的天文观测设备。它横跨三大洲,基线超过3000km,由3000个碟形天线组成,每个天线的直径为15米,总接收面积为1平方公里。这些设备会分布在很多区域,它们的探测结果可以汇总得到观测图像。除了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望远镜、电子测量仪、二维图像测量仪也是重要的测量设备。
目前,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天文学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天文数据正以PB甚至EB的速度增长。海量数据给天文研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一系列挑战。天文数据作为科学数据的代表,具有高度标准化、海量性和高度复杂性,是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数据优化等算法训练的优质样本。在未来,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在国外,推动AI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正在有序进行。今年5月,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名为Morpheus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在像素级别分析天文图像数据,识别和分类所有星系和恒星。该研究成果于5月12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系列》上。据了解,在处理天空中某个区域的图像时,“Morpheus”会生成新的图像。该算法模型根据天体的形状对其进行颜色编码,并将其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以识别恒星和不同类型的星系。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星空宇宙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而各种观测设备和测量仪器将成为我们了解神秘的天文银河系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