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的生平

1,大众血库

65438年6月至0938年6月,白求恩在山西省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输血技术。“输血”在当时是一项比较新的技术,国内大城市只有少数医院可以开展。野战医疗条件下的输血,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白求恩首先详细讲述了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制作、血型鉴定、配血试验、储存、运输、保管的基本知识,然后推了一位胸部创伤患者,32岁的卫生部部长叶青山第一个献血。

检测完血型后,白求恩让叶青山躺在床上,让病人头脚相对,并拿出一个简易的输血装置。带针头的导管连接在他们左右手臂的静脉上,导管中间有一个三通阀,连接着一个注射器。白求恩给叶部长打开了阀门,拔了针,红色的血液流进了注射器。然后打开阀门,血液流入病人体内。大家热烈鼓掌,中国陆军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野战输血成功。

第二个病人到了,白求恩主动躺在病人身边,不肯说:“我是O型血,拿我的吧。”白求恩被群众誉为“群众血库”。

2.抗洪抢险

1939年7月期间,连续十多天的暴雨导致唐河水位暴涨,泛滥的洪水波及河北省万县沈北村。几个老乡紧紧抱住他,不让他冒险。白求恩无奈地叹了口气。洪水威胁到卫校的安全,上级决定将学校迁到河西岩。

白求恩立即找到学校,要求加入突击队。没有渡口,所以人们用大胡萝卜绑梯子当交通工具。白求恩和突击队的小伙子们跳进水里,十个人一排,手挽手,从一趟到一趟来回搬运物资。

3.教学课程

1939年夏天,白求恩在晋察冀卫生学校学习,讲授野战外科示范课。一上课,白求恩就告诉护士赵冲打开卢沟桥。“卢沟桥”是白求恩为野战设计的一座桥式木架。它被放在马背上,一头是药物,另一头是器械。

护士把“卢沟桥”搬下来,把东西拿出来。很快,手术台、梳妆台、器械管、药瓶推车、洗脸盆等都准备好了,医生、护士、药剂师、担架员、记录员各就各位,简易手术室布置完毕。接下来就是演示伤员进入手术的过程。伤员被有秩序地抬进来、搬动、包扎、检查、包扎、包扎或手术。

第三步,撤出手术室,把所有物资有序放回原位,最后把“卢沟桥”放在马背上。白求恩大夫说,要做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技术过硬,还要随时准备上前线。

扩展数据:

诺尔曼·白求恩出生在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1916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35当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和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都很有名。

1935年加入加拿大* * *生产党,1936年冬志愿赴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援助中国人民解放事业,1938年3月,受加拿大和美国* * *制作方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前往延安。白求恩积极参加组织机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抢救生命的工作。为了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疾,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

他提出开卫生材料厂,解决了药品不足的问题;建立卫生学校,培养大批医务干部;他编写了多种战场医学教材,亲自授课。他拒绝了很多特殊照顾,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情和责任感都堪称典范。年近50的白求恩多次为伤员输血,一次给115伤员做手术69个小时。

1939 10 10月下旬,河北省涞源县摩天岭战役中,白求恩在抢救伤员时,用手术刀划破了左手中指。但他不顾病痛,高烧不退,坚持留在一线指导战场救援工作。他说:“不要把我当古董,把我当机关枪。”最终由于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治疗无效。11.02凌晨死于河北唐县黄石口村。他临死前的遗言是:“好好工作!走向伟大的道路,开拓前进的事业!”

百度百科-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