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影响中国服装变化的八大主要因素?

一、地理环境、气候和当地条件

地理环境和气候是人类生存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每一个民族的产生,每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史前时期,人们的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很大。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国家,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繁荣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服饰作为一种可见的、综合性的民族文化类型,还受到自然地理、气候、地貌水文、森林、农田、湿地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影响了当地人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意识,并将其投入到服装的生产和选择中,形成了独特的服装文化。比如说,据说早在黄帝时期,他的妻子嫘祖就开始驯化野蚕为蚕,并将蚕丝制成锦缎用于服装。在古代耕织图上,人们详细记录了古代蚕农养蚕、养蚕、缫丝、织布的全过程。再比如,我国北方民族喜欢在嫁妆的鞋垫或肚兜上刺鸳鸯戏水、喜鹊攀梅、凤凰戴牡丹、莲枝枝、蝴蝶花等民间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纯爱注入视觉语言中,以体现简单纯粹的民间婚姻观。

二,文化传播因素

文化传播是指思想、经济技能和其他文化特征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也称为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考古资料证明,一种文化的传播与群体的实力和活动范围有很大关系。通过入侵或融合,扩展到邻近的地理单元,从而影响邻近地区的文化。但是,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往往是双向的。比如魏晋女装,继承了秦汉的习俗,又吸收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在传统基础上加以改良。一般女性穿衬衫、外套、绒布、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富”,身体部位紧绷,袖口加大。裙子是百褶裙,长裙和宽松的下摆,这样就达到了帅气别致的效果。再比如,在唐代,少数民族的“胡夫”促进了汉族服饰的进步,“胡床”改变了中国人席地而坐的习俗,“乐虎”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历史证明,每一次外来文化的输入,都给民族文化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内涵,给民族服饰文化带来新的内容和新的飞跃。

第三,宗教因素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最初的服装与人类最早的宗教仪式有关。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不仅在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在宗教感情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服装和宗教信仰可以追溯到古代巫师。例如,萨满巫师通常穿着一些与萨满教密切相关的礼服、饰品等特殊法衣,以加强其在神圣活动中做法的神秘性和威慑力,并根据神的想象愿望使用器具主持祭祀活动。这是原始信仰的物化符号和感性符号,也能集中全面地反映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服饰能够反映出各民族深层的文化结构,同时也反映出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母体中孕育出来的民族审美意识和精神。古代西亚等地区的宗教文化对服饰的影响也很明显。这一带的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擅长骑射,崇拜多神。自古以来,这个地区就有幽闭女性的宗教习惯。女性外出时,必须戴面纱,穿长裙来遮盖自己。现在穆斯林仍然保持这一传统。

第四,战争因素

在服装发展史上,战争对服装的影响是非常深刻和广泛的。《战国策·赵策尔》记载,赵武灵王“今我骑射胡夫,以教百姓”。赵武灵王推行“胡夫骑射”后,最早的正式军装出现在赵,后来逐渐演变为铠甲装备。“学胡夫,求方便”成为服饰变化的大趋势,为中原中国人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融合奠定了基础。

鸦片战争后,外商云集中国通商口岸,西方服饰文化传入中国。清末,大批有志青年出国留学。受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影响,他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掀起了“剪辫子换衣服”的浪潮,剪辫子穿西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的影响,后方妇女参加生产劳动,为了行动方便,出现了裙裤。裙裤是裙子和裤子的结合体,既保留了裤子的优点,方便运动,又有裙子的优雅、浪漫、宽松。

动词 (verb的缩写)政治因素

政治和法律环境对服装的时尚也有影响。在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所有权之上,从消费领域直接干预各阶层的服饰,服饰的分配由权力的分配决定。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统治阶级对服装有严格的限制。比如普通人不能穿黄色的衣服,因为黄色象征着权力,是皇室成员的专利。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体系,对不同身份等级的服饰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后世和后世对服装和服饰的等级差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7世纪,一些欧洲国家以变装裙的长度来表示穿着者的等级,如女王裙长15.5米,公主裙长9.1米,公主裙长6.4米,公爵夫人裙长3.6米。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单大方的改良旗袍等服饰迅速在女性中流行起来。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当代,服装的演变直接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和时尚变革。

不及物动词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服装繁荣的物质基础。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化过程中,服装的发展水平始终受到社会物质财富生产能力的限制。唐宋时期,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上都达到了顶峰。唐代的城市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而宋代的城市发展已经成熟。城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城市的出现对服装的繁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隋唐时期,中国统一,经济文化繁荣。服装的发展在材料和款式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景象。

七、社会生活方式因素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说:“人总是与周围的一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服装需求取决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因纽特人是北极的土著,他们住在石头房子、木头房子和雪房子里。他们主要从事陆上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猎物成为主要的生活来源,衣物主要由毛皮制成。“流浪带”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它在官服体系中具有很强的等级象征意义。在中国北朝时期,草原人的裤子和夹克是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而创造的。

八、文化交流因素

服装是社会、文化和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国家,发展了对外贸易。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开放的,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兄弟和外国使节齐聚长安,带来了很多外域文化。唐朝对外来服饰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各种外来服饰被尽情地“拿来、消化、吸收”,使这一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具有时代特色。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民族服饰的特色逐渐形成。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文化,服饰文化的快速发展有赖于民族间的交流。民族交流促进了各自服饰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壮大。中国的服饰文化是在东西方民族的交流中成长成熟的,西方服饰的历史也是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完成的。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今天,民族交流已经被大范围的“时尚”所覆盖。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融入流行趋势,使得服饰传播更具实用性,在未来的服饰发展中将显示出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