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淀是北京重要的科教中心?(举个例子)
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重镇,是中国人才最密集、知识最集中、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同时拥有中国最优秀的民族企业和品牌,拥有最有希望打造中国世界级园区的科技园。
在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海淀
最近区委区政府提出,在推进国家自主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责无旁贷。到2010,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市场导向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指标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到2020年,创新型海淀优势地位更加突出,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完善,全球知识中心基本建成。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源于原始创新的新技术、新产品和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区的主要高科技主导产业进入国际前列,并占据重要市场份额。
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海淀的目标,他们推出了支持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等措施。记者采访了为什么这些措施会成为创新的重点。
重点一:支持重大自主创新工程。
我们熟悉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古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但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架A380空客可以卖出8亿件衬衫;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70%的汽车制造设备全部依赖进口。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海淀人深刻认识到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状态的重要性。因此,在建设创新型海淀的行动计划中,“支持重大自主创新工程”注定会成为一个强势。毫不夸张地说,海淀是北京乃至全国的创新引领者。有几个数字可以看出:自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已有9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6位在海淀区工作生活;有一大批著名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有1/4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跨国公司在R&D设立机构的近一半,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40%。在海淀工作生活的两院院士占北京的60%,占全国的1/3。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R&D人员总量居全市和全国前列。作为首都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文化最繁荣、教育最现代化、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上述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海淀区“支持重大自主创新”准备了坚实的“家底”。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海淀区已成为我国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的发源地之一,取得了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以“方舟”、“北大合一”、“龙芯”为代表的中国芯,初步结束了中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中兴微公司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自产业化以来,已占据国际同类市场60%的份额,成为第一个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并于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兴公司SARS灭活疫苗一期临床试验顺利完成,成为全球首个通过临床试验的SARS疫苗。此外,园区企业还在数字音视频技术(AVS)、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互联网(IPV6)等重大技术领域取得了关键突破。
谈及支持重大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海淀区副主任于君认为,重大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很多行业的重大创新对产业发展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围绕这些重大创新产生了很多创新和产业集群。此外,通过重大自主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研发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国外技术对我国的溢出和转化。
于君表示,在建设创新型海淀的过程中,一方面将加大现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的孵化力度,另一方面将为新的重大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生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形成从建立良好的创新土壤到培育新的重大创新成果的良性循环。海淀区将针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制定不同的专项规划。
焦点二: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今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力量。《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国家创新体系常务副组长孔德永指出,无论什么科技创新,都不可能将其转化为大规模的产业,从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物质财富,更不可能完成从投入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再从知识到更大的物质财富的价值循环。
谈到上述问题,于君告诉记者,创新型企业也是建设创新型海淀的决定性力量。目前海淀区企业创新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淀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动力机制。二是企业外部没有活跃的资本融资机制;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缺乏信贷融资机制和工具;风险投资体系不完善;而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第三,没有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
于君介绍了政府在未来建设创新型海淀过程中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主要措施:注重营造企业创新环境,努力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和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企业创新主体成长,使技术创新活动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支持和组织企业组成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积极为企业搭建人才供需平台;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效防止不利于竞争的市场垄断;确保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决策、开发和收益主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焦点三: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海淀区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绝对领先地位。然而,如何充分利用现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并将其转化为企业,让企业在其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建设创新型海淀的关键之一。
记者了解到,海淀区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高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模式、政府推动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和战略伙伴关系模式等。但这些模式大多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合作,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强,但各主体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互动等问题。
于君说,建设创新型海淀,需要构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新型关系,明确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重大自主创新工程中的责任和功能定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职能应定位于跟踪技术发展的前沿,为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的源泉”,企业应定位于将技术来源转化为市场。提高海淀区现有科技主体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以产业发展为前提、以企业为导向和主体的高质量产学研新型合作机制,应体现“市场引导、企业引导、学术研究引导、政府监管”的特点。
有关专家认为,海淀区的自主创新具有基础研究丰富、新企业诞生活跃、人才来源丰富等特点。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新型关系的关键是把“三有”变成“三强”。实现“三甲”的基本任务是拓宽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渠道,加强它们之间关系发展的有效激励制度安排。完善和改革人才流动、衍生公司发展、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小企业参与和技术成果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