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的专利不好笑吗?
中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300万件,居世界第一,“树立了中国专利事业发展的新里程碑”;但与此同时,“问题专利”和“垃圾专利”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其数量可能占到全部授权专利的50%甚至80%以上。(7月31《中国经济周刊》)
套用一句广告词:虽然“专利”好,但不要贪——毕竟“专利”不是黑孩子,但它基本上和GDP、核心技术拥有率、相关科研指标有关。“世界第一”的帽子虽然好看,但是乱戴也很危险。虽然国家知识产权局回应称“中国垃圾专利比例超过50%的消息严重违背事实”,但我们的“垃圾专利”显然病得很重。
有三个因素使我们的专利申请数量“世界第一”:
第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利概念”。我国专利法中的“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但在欧美,后两者一般不叫专利,不适用专利法。我们的“垃圾专利”显然更多滋生在“外观和新颖性”这两个更低级的领域;
二是专利审查制度充满寻租漏洞。发明专利是实实在在审查的,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只是“形式审查”,只看程序正义,不管内容有没有操作价值,专利有没有拿过——虚拟审查带来的是“信息不对称”。因此,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争议几乎是正常的。至于理论上节约行政成本的初衷,则埋没在企业无休止的纠纷中;
三是“数字成果观”系列中的“数字专利主义”。科研单位和地方政府鼓励专利申请的补贴政策被彻底量化,用“量”来拿“钱”。专利申请异化为“跑马圈地”游戏早已是公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