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内在建构”的学习观,特别强调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知识,建构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它不仅提出每个学生都有智力的优点和缺点,而且提出每个学生在充分展示优点的同时,要把优点的特点转移到缺点上,尽可能地促进缺点的发展。

1.言语智能是指对声音、节奏和词语的意义敏感,理解语言的不同功能。比如诗人和记者。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讨论修辞和拟声词。

2.逻辑-数学能力是指对识别逻辑或数学模式以及理解一种语言的不同功能非常敏感。比如科学家和数学家。有助于开发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建筑物两个对角的距离。

3.空间智能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以及转换感知的能力,如航海家和雕塑家。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借助透视画法画画。

4.音乐智能是指作曲和欣赏节奏、音调、节拍的能力,欣赏各种形式的音乐,如作曲家、小提琴家等。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确定一首歌的旋律和节拍。

5.肢体动觉智能是指控制身体运动和灵活操作物体的能力,如舞蹈家和运动员。有助于开发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玩捉鸡游戏和跳广场舞。

6.人际智能是指对人的情绪、气质、动机和需求做出正确判断和反应的能力,如治疗师和销售人员。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听同学之间的辩论。

7.内省智能是指知道自己的情绪,能够分辨出来,能够根据这些情绪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动机、智力,比如演员、小说家。有助于开发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8.关于自然的智能是指发现和理解自然规律的能力,比如地理学家和探险家。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观察森林中动物的生活模式。

第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学校最活跃的阶段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小学老师活泼好动,琴棋书画略有精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为借鉴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探索创新学科教学策略奠定了基础。

(一)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1.多元进口

导入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步骤,甚至是影响一堂课成败的因素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积累了许多巧妙的导入技巧。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导入思路:从不同的智能类型和学生理解事物的方式出发,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样的课堂里,讲故事不再是语文老师的专利,数学老师和科学老师经常以孩子喜欢听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擅长音乐的老师经常用音乐作为介绍他们的科目的手段。剪纸和折纸不仅出现在手工课上,在数学课上,讲到“轴对称图形”时,老师会说,孩子们会把带来的纸折叠起来,剪成你喜欢的图形。从学生喜欢听的故事,从学生喜欢的手工和音乐...教师利用自己的言语智能,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将现实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试图从言语智能、身体智能、人际智能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从一开始就充满乐趣。这种课堂导入增加了教学成功的概率。

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老师用童话故事导入(春天,朵朵鲜花开放,蜻蜓飞到湖边玩耍,蝴蝶也在这个时候来。蜻蜓对蝴蝶说:“小蝴蝶,不要在我面前飞来飞去!”"

蝴蝶对蜻蜓说:“蜻蜓兄弟,我们是一家人。我是来陪你玩的。”蜻蜓奇怪地问:“你是蝴蝶,我是蜻蜓。我们怎么会是一家人呢?”蝴蝶说:“在图形的王国里,不仅你和我,连花和叶都是我们的家人。”。)用多媒体播放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的言语智能得到了发展。

教朱自清的《春天》时,用儿歌《小燕子》作为引子。首先,让学生在听歌时想象。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刚才听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致:有的说想到了燕子飞的场景;有人说他们想到了柳树;其他人说他们想到了春天的各种各样的花...大家都抢着发言,每个人都精神饱满。他们的思想很自然地与《春》所要研究的内容联系起来,为进一步研究文本奠定了基础。总之,音乐的引入往往会使学生的情绪迅速活跃起来,使学生迅速进入所学内容的语境中。这样,学生的音乐智能得到了发展。

2.教材的多样化呈现

一旦引起了兴趣,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课本。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多维度理解教材,就是教师以多维度、多种方式呈现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方位理解教材,就是用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智能优势来表达对教材的理解。

在小学英语课上,我们用“猜”的方式来教。比如,老师用英语讲述狐狸/鸟/牛等动物的特征,学生猜答案;老师用动作展示一个单词,学生猜单词。然后,学生自己解谜做动作,其他学生互相猜。以这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言语智能和人际智能。

多媒体在“我是一条河”课程中的应用。我是哪种河?如果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河流来回答,答案可能会令人失望,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河流中的美景和河流流经的地方的倒影,听听河水奔腾的声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媒体技术将人的空间智能、言语智能和逻辑智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系统参与学习,有利于增加课堂上的知识密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3.多样化和整合

布置作业是常规课堂教学的步骤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作业无一例外的以口头符号的形式呈现,相对简单。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做同样类型和难度的作业。作业没有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也没有体现学生理解事物的不同方式,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觉得作业水平太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望而生畏,不擅长言语智能的孩子无法表达对课本的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教师一个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个性特点,布置个性化的作业,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

例1(来自中国多元智能)

讲完《颐和园》这篇文章,中华路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有以下作业(学生可以选择):

(1)仔细欣赏颐和园的图片(或者自己去参观),用新学的名词短语描述图片的景色,完成填空(句子)(语言能力)的练习。

(2)作为导游,把颐和园的景点以导游词的形式连接起来,展示给小组或全班同学看(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智能)。

(3)写一篇描写风景的短文(语言智能)。

(4)画一张图,说明你对课文的理解(空间智能)。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布置了分层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可以培养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智能、空间智能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的作业。这种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优势智力转移到劣势智力上。

(二)对小学教学评价的影响

由于传统智力理论的影响,人们一直把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学校过于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摒弃以标准智力测验和学生学业评价为中心的评价观,树立多元评价观。教师要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分析学生的优缺点,并把这些信息作为服务学生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个学生智能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新课程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再是老师的事,学生、家长、学生自己都可以参与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学生自我评价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互评可以建立相互激励机制;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建立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学生成长的机制,从而提高课程的组织实施、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体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是所有评估的发起者、主持者和协调者。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握评价的导向:突出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评价内容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正确与否不再是课堂评价的唯一依据,而是对学生在多种不同智能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长处在不同的智能中表现出来,所以评价也要着眼于学生的智能,教师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是教师和学生不可回避的内容,但学生的语言智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反思智能、人际关系、合作和综合应用能力也应得到综合评价,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3.多样化的评估方法

这是由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内容的综合性决定的,也是由“多元化”的课堂决定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除了传统的笔试,实验人员还可以进行现场观察、提问、描述、答辩、面试、跟进、专项作业、对话表演、活动汇报等。

第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积极作用

传统智力理论把智力解释为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所以教育的重点是追求优秀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创造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显然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和评价的重点。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拓展了教师的“智能观”,课程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和社会现实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树立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是赏识教育。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愿意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潜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教师在为每个学生设计时变得更加积极和自觉。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什么是智力,智力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仅在本世纪前几十年,就出现了斯皮尔曼的智力双因素理论、卡特尔的定型和无定形智力理论、瑟斯顿的群体因素理论、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其中以传统智力理论影响最大。

自从法国心理学家比奈。阿尔弗雷德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测验,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受到传统智力测验理论的影响。传统的智力测验认为智力具有单一的性质,人的智力水平可以用纸笔测验来衡量。因此,传统的智力测试只关注人类能够测试的能力及其测试方法。如果某项能力无法衡量,就被认为不重要。

对于受传统智力理论影响的教育,首先,教育评价是应试的,评价体系是应试的、静态的,方法简单,使得受教育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知识,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课堂上强调书本,突出教师,忽视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最后,教学中强调记忆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解内容的死记硬背,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多元智能理论突出了智能的多样性、文化性(情境性)、差异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认为要坚持“智能展示”的评价方式,把学生的优势智能转移到其他智能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