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跨欧亚的贸易和交通路线。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通过这条路线的贸易中,丝绸是中国出口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19世纪下半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这条陆路交通路线为“丝绸之路”。此后,国内外历史学家都认同这一说法,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启了这条中国通往欧洲和非洲的陆路通道。这条路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从阳关出发,经过鄯善,沿着昆仑山北麓向西,经过莎车,向西经过青脊,离开大岳家,去安息,向西经过犁(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被罗马帝国吞并),或者从大岳的南边进入体内。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过前车氏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过青脊,过大湾,到达康居和蔡妍(西汉时在康居西北游牧,即北里海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海上交通路线。中国的丝绸不仅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运输线出口到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还通过海上运输线出口到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跨东西方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之后,有学者将其进一步延伸,将东西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路线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通过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其他国家,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所以也有学者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时期。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同时,从中国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还有一条东海航线,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次要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路线,《汉书·地理》记载了汉武帝派遣使臣和商人出海进行贸易的航程,说他们从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广东)、合浦(今广西)出发,沿中南半岛东海岸南下,历时五个月到达杜源(今越南南部狄市)。经过四个月的航行,它到达了湄南河河口的陆毅(现在的泰国佛教宗派)。此后,他沿马来半岛东海岸南下,20多天后到达李湛(今泰国巴蜀)。他弃船在此登陆,穿越地峡,徒步10多天,抵达首府卢(今缅甸丹纳沙林)。然后他登上船,在印度洋上向西航行。过了两个多月,到了黄志国(今印度东南沿海的康切普兰)。回国后,我从黄之南下到布城郡(今斯里兰卡),然后直接向东航行。八个月后,到达马六甲海峡,停泊在皮宗(今新加坡西部的皮三岛),终于航行了两个多月,从皮宗到日南郡的祥林郡(此处查桥位于越南威川郡南部)。
丝绸之路是一个生动而恰当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第一个种植桑树、养蚕和生产丝绸制品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丝绸生产技术在商朝至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绸产品仍然是中国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它们流传甚广,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因此,多年来,许多研究者试图给这条路另起一个名字,如玉石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但是,所有的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一部分,毕竟不能代替“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汉代。东起西汉都城长安(今安),或东汉都城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再经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县,出玉门关或阳关,经白龙堆至罗布泊楼兰。汉代西域分为南路和北路,两路分叉点在楼兰。向北,经曲黎(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古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路起于鄯善(今若羌),经且末、京觉(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往西,越过丛陵(今帕米尔)到大湾(今费尔干纳)。从这里,我们可以向西到大夏(今阿富汗)、粟特(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远到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铧(又名李璇,在埃及亚历山大)。另一路自皮山西南,过道口(今巴基斯坦达利尔),经柯宾(今阿富汗喀布尔)、武夷山(今锡斯坦),向西南至条支(今波斯湾头)。如果从宾往南到印度口(今巴基斯坦卡拉奇),还可以通过海路到达波斯和罗马。这是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形成的丝绸之路基本干线。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就是指上述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教形势的演变,一些新的道路不断开辟,一些道路发生了变化甚至被废弃。例如,敦煌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个丫蛋地形,经常让旅行者迷失方向。东汉初年蒙古高原上的北匈奴战败,被迫西迁。中原王朝牢牢占据义乌(今哈密)后,开辟了敦煌到义乌的“北方新路”。从义乌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至龟兹,与原丝绸之路北路交汇。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对立,北方东西也和谐。在这样的情况下,南朝、宋、齐、梁、陈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到益州(今成都),再向北到龙河(今松潘),经过青海湖岸边的吐谷浑都城,向西经过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绸之路主干道汇合。或者向西穿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路汇合。这条路被称为“吐谷浑道”或“河南路”,今天人们也称之为“青海路”。又从中原或河西走廊以北到蒙古高原,再向西到天山北麓,跨过伊犁河到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这条路后来被称为“北新路”,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非常繁荣。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从汉朝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的水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线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至非洲东海岸。人们称这些海上贸易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让我这么说吧: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期(公元前202 -8年)张骞开辟的从长安(今安)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的陆上通道,连接地中海各国(这条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后来命名为“丝绸之路”的另外两条交通路线)。因为丝绸制品对这条路西运的货物影响最大,所以得名。其基本走向设定在汉代,包括南路、中路、北路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自古以来相继形成的、遍布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的远距离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除上述路线外,还包括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道路上的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die Seidenstrasse”一词源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里希特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简称为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推动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开启了中外交流的新时代。并成功拉开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从此,这条路线被踩出了“国道”,各国大使、商人沿着张骞开辟的道路络绎不绝。从王公贵族到乞丐囚徒,最著名的是班超再次经过西域和玄奘取经印度。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足迹。这条东西向通道将中原和西域与阿拉伯和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已经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从广义上讲,丝绸之路的东段到达了韩国和日本,西段到达了法国和荷兰。意大利和埃及也可以通过海路到达,成为亚欧非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