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商的境遇
明清时期是徽商的鼎盛和衰落阶段。
元末明初,徽商的资本比宋朝有了很大的增长。朱元璋进安徽时缺薪,姜渊一次帮他发了65438+两百万。成化年间,徽商相继进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盐业为主业的晋陕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徽商以盐业为中心,在中国商界飞来飞去。
从明中叶到清末的300多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商业数量、活动范围、经营行业还是资金规模,都位居全国各商帮之首。当时,商业成为徽州人的“头等事业”。成年男性中,商业占70%,高峰时甚至更高。徽商的活动遍布城乡,东至淮南,西至云南、贵州、关陇,北至攸县、辽东,南至闽粤。徽商的足迹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
清末,封建统治衰落,捐税越来越严重,徽商的处境越来越艰难。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务,陶澍摆脱淮盐积弊,改为“票法”。以盐专利发家的徽商开始衰落,典当业也因左的垄断和外国银行的入侵而减少。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茶木商人连年亏损。特别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外资的渗透,洋货的倾销,徽商经营的产业大部分被他们取代。与此同时,与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关系密切的广东、江苏两省财阀开始崛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和技能的徽商,逐渐失去了在商业领域的操纵、垄断和垄断地位,开始走向衰落。
清末民国时期,虽然涌现出一些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美、歙县地产商程,但并不能从整体上挽救徽商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