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投资环境评级法评价中国的投资环境。
二、宏观层面的投资环境评价
宏观层面投资环境评价的目的是为投资者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即选择哪个国家或大区域进行投资。投资者在进行这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可以作为投资环境中的主要参与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外学者提出的投资环境评级法、冷热国家比较法、系统评价法都属于这一类。在这里,笔者把中国各省区的投资环境评价作为一个宏观层面的评价。由于我国各省区在政治稳定、货币稳定、对外商的控制程度、法律障碍等因素上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所以不考虑。因此路网密度(X[,1])、信息化水平(X[,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3])、包括房地产价格(X[,4])和劳动力成本(X[,5])在内的生产成本、包括人均GDP在内的市场规模和潜力(。9])、企业集团合理化程度(X[,10])、行政效率(X[,11])、知识产权保护(X[,12]) * * 12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铁路运营里程和公路里程之和;信息化水平借用国家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各省区信息化水平的测算结果;人工成本用职工平均工资表示;市场中心性是用人均批发和零售的总和来衡量的;劳动力素质是每10万人口中高中毕业以上的人数;企业集团的合理化程度用非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的调查结果间接衡量了行政管理的效率。知识产权保护用三项专利审批占GDP的比例来表示。
除行政效率指数外,其他11指数的原始数据均采用范围标准化进行归一化处理。当指数值与投资环境正相关时,该指数指
附图
根据上述方法,得出全国各省投资环境综合得分(见表1)。
表1宏观层面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得分及排名(2000年)
附图
注:(1)西藏、香港、澳门、台湾省因资料不全暂不考虑。(2)信息化水平指数(X[,2])取自国家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的计算结果(1998的数据)。(3)行政效率引自樊纲、王小路:《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数据为1999。
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广东综合投资环境排名前三,其次是天津、海南、浙江、辽宁、江苏等省市,投资环境良好;福建、吉林、山东、湖北等省份投资环境居中;黑龙江、湖南、河北、重庆、陕西、江西、广西、云南、河南、贵州、新疆、四川等省市区整体投资环境较差,软硬环境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而山西、宁夏、内蒙古、青海、安徽、甘肃等省份整体投资环境较差,亟待加强改善和优化。
第三,中观层面的投资环境评价
附图
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深圳、佛山、东莞、珠海、广州的投资环境在广东省排名前五。湛江、茂名、阳江、河源、清远、揭阳、云浮、汕尾等市的投资环境排在广东省之后。惠州、中山、江门、肇庆、韶关、汕头、梅州、潮州排名虽有变化,但总体处于中游。
表2广东省城市投资环境评价结果及排名(中观层次)(1998 ~ 2000)
附图
续表2
附图
笔者根据1998 ~ 2000年的评价结果,采用坐标图的方法(因篇幅所限,此处省略图示)对各年城市投资环境进行分类,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软硬环境互动发展;第二类:硬环境滞后发展型;第三类:软环境滞后发展型;第四类:软硬环境发展缓慢。
以2000年为例。第一类城市是深圳、佛山、广州、东莞、珠海、惠州、江门、肇庆和潮州。属于第二类的城市有韶关市、湛江市和梅州市。属于第三类的城市是中山市和汕头市。属于第四类的城市有茂名、阳江、河源、清远、揭阳、云浮、汕尾。
第四,微观层面的投资环境评价
微观层面投资环境评价的目的是在宏观和中观层面决策的基础上,比较和评价具体投资地点的适宜性和投资潜力,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从投资项目、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来选择场地。聪明的投资者往往能够恰当地选择投资项目、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从而减少失误,提高效率,赢得竞争。
在评价投资区位适宜性时,首先要根据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不同产业对自然、经济、技术、环境条件的个性化要求,选择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在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要综合考虑海拔、地面坡度、地基承载力、水质、空气质量、绿化覆盖率、洪水发生概率、地震烈度、外来员工子女教育、“三乱”等因素;在经济技术条件方面,要综合考虑与车站、机场、港口等主要交通节点的距离、土地成本和租金、水电供应和成本、与市级商业中心的距离、当地配套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匹配程度、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资源禀赋、现有产品网络和相关服务网络、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等。
投资选址评价的具体方法有:(1)专家决策法,即根据选取的选址特征指标值进行判断加权,将总得分最高的选址作为最优选址。(2)匹配方法:根据用户需求与可选站点的最佳匹配程度,选择最佳站点。(3)层次分析法(AHP):即在可能性选择中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最优场址。
比如高科技行业对劳动力素质、交通条件、创新环境的要求更高。靠近知识密集型地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良好的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成为其布局的重要条件。以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例。园区位于上海西南部,以信息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园区距离市中心人民广场11km,距离虹桥国际机场7km,距离上海火车站12km,距离内环路高架4km,距离地铁1号线1.5km。园区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捷达通讯。环境优雅,降尘率低,水质好;产业合作条件良好,智力资源丰富(附近有上海交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120多所科研院所;国家级科研开发机构16家,民营科技开发机构270家),海关、商检、金融、保险、外贸、咨询、律师、会计、专利商标、质检、人才培训等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截至2000年底,全区各类企业800家,其中具有R&D功能的机关事业单位650家,占企业总数的81%;员工总数为410000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14350人,直接从事R&D的工程技术人员8000人,分别占员工总数的35%和20%。在6平方公里的已开发土地上,每平方公里累计实现产值和销售收入1,81亿元,利税20亿元,出口创汇6.2亿美元,单位面积产量居国家高新区首位。世界500强中的30多家跨国高科技公司已在该地区投资。该公园还与国际国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