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汽车的进度很慢。恒大到底是修栈道还是过仓?
2018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恒大,资金实力雄厚。基于此,恒大势必要造车,并制定了“3-5年内成为全球最大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的目标。然而,如今三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恒大的造车之旅显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款车的下线交付依然遥遥无期。
“买中买”的背后:造车过程缓慢
作为房企,恒大有资本,但面对汽车行业却是“外行”。恒大造车跨界的第一次尝试,是在贾跃亭牵手法拉第未来。但这种合作并没有持续多久,最终在2018年底因决策权之争而破裂。
与贾跃亭合作失败后,财大气粗的恒大集团决定自己创业。正如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所说,它开启了“买买买,并购,圈层,大与大,好与好”的道路。
2019,65438+10月,恒大健康斥资9.3亿美元(约合65.5亿元人民币)收购NEVS 51%股权,获得董事会多数席位。同年6月5438+10月,恒大向科尼赛克投资1.5亿欧元(约11.5亿人民币),与科尼赛克出资1.5亿美元(约1.065438亿人民币)成立合资项目公司,获得授权。随后半年,恒大还斥资1.56亿元,先后收购动力电池公司上海卡耐新能源58.07%股权、湖北泰特机电有限公司70%股权,全资收购荷兰轮毂电机公司e-Traction,并入股英国Protean Hub电机公司。
今年6月10日,已经持股82.4%的恒大健康再次完成对NEVS剩余股份的收购,耗资3.795亿美元。至此,NEVS成为恒大健康的全资子公司。
在拿钱解决问题的渠道下,全产业链的结合不是问题,但对于跨界造车的恒大来说,问题在于收购后如何整合。
另一方面,恒大目前的造车工艺离目标还很远。去年6月,恒大在国能现有车型和平台的基础上,打造了首款车型国能93。这款车的设计和平台太传统了,至今没有交付。恒大也承认,国能93更多的是给投资者一个交代。
按照恒大的规划,其车型恒驰1原计划在今年上半年亮相,但目前已知的关于这款车的信息只有申报图,产品参数等信息并未公布。
相比造车进度缓慢,恒大在这造车局中,从土地上收获更多。
路上有很多围挡造车。
恒大从开始造车开始,就拥有了多家新能源子公司,这对于新业务的发展并不奇怪。令人质疑的是,恒大的造车业务有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子公司。
据统计,恒大汽车事业部旗下至少有37家子公司可以开发经营房地产。2065438+2009年,恒大汽车板块旗下公司共竞得土地73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或商业用地约338万平方米,工业用地约398万平方米,总造价654.38+056.45亿。
这些土地对于领先的房地产企业恒大集团来说非常重要。一位知名房地产分析师表示,虽然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通过正常的招拍挂方式拿地,但成本高,竞争激烈。但是,“随着产业的引入,可以获得更好的获取土地的机会。”
的确,恒大在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地方拿地,基本都是底价成交,其中不乏好地块。
在这样的模式下,人们难免会质疑恒大的动作是“名为造车,实为圈地”。据一位有房地产、汽车行业工作经验的高管介绍,恒大的这种模式堪称华夏幸福模式的2.0版,重点是土地。
所谓华夏幸福模式,是指华夏幸福基业的产业新城的运营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华夏幸福基业与当地政府签订专属园区托管共享协议,由当地政府负责华夏幸福基业的规划、建设、招商和后期维护。政府通过收税和卖地获得收入,并与华夏幸福基业进行收益分成。
该高管表示,恒大的模式效率更高,更受地方政府欢迎,可以同时引入资本和产业。
恒大也诠释了这种模式。据财新报道,恒大集团总裁夏海钧在一次分析师沟通会上表示,恒大将在与地方政府谈判时建立一个模型,包括当地投资建厂的预计损失、汽车行业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税收增加,并根据该模型要求地方政府支持住宅和生活用地。夏认为,这是恒大在汽车领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汽车厂所不具备的”。
在分析会上,夏海钧还表示,中国恒大未来将推出“买房送车”,带动房地产销售。
恒大集团大力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和口号不能说不实,但从恒大的造车过程来看,地产板块已经大规模融入造车行动。在精力投入上,已经有全产业链和资金支持的恒大,造车确实很慢。甚至不管初衷如何,恒大在圈地上一直比造车还勤快。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