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样芽孢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分布广泛,尤其是在谷物制品中。主要通过污垢、灰尘、昆虫、不洁器具和食品从业人员传播。
夏秋季为发病多发季节,中毒食物主要为剩饭、米粉、利口酒、剩菜、甜品、奶类和肉类。中毒主要是由于食用前储存温度高(20℃以上)、储存时间长。
(1)毒性:
蜡样芽孢杆菌产生引起呕吐的肠毒素和引起腹泻的肠毒素,前者耐热。主要作用于胃肠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2)中毒表现:
食用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后,通常在8~16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可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或两者兼有。呕吐型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头晕、四肢无力。腹痛和腹泻是腹泻的主要类型。中毒症状可在8~36小时内消失,一般不会导致死亡。
(3)紧急处理:
停止食用疑似受污染的食物,多喝水。一般不需要抗生素治疗。腹泻严重的人可以去医院。
(4)中毒预防:
蜡样芽孢杆菌在15℃以下不繁殖,剩菜剩饭应低温保存。被这种细菌污染的食物一般没有腐烂的味道,不容易被发现。所以,剩菜剩饭一定要重新加热后再吃。注意食物存放和个人卫生,防止灰尘、昆虫等不洁物污染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