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的专利状况

36Kr了解到,专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研发的深圳市艾博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艾博医疗机器人)已完成Pre-A轮融资654.38+0.2亿元。本轮融资由CDH VGC(创新与成长基金)和亚汇投资联合领投,长安民间资本跟投,天使轮领投的投资方长岭资本继续超额投资。本轮融资将用于推进公司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产品的临床注册,加强团队建设,加快产品研发。

艾博医疗机器人于2020年6月在深圳成立,专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市场。据悉,这家“新”公司的背后是多年的科研和技术沉淀——即郭树湘院士和郭健博士领衔的创始团队近30年的研发积累,以及相应的专利矩阵。

据悉,早在2008年,公司创始人郭树湘院士就在日本率先研发出世界首台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可用于血管造影和神经、冠状动脉、外周血管的治疗;2017年,公司团队研发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样机在北京天坛医院完成了国内首例神经介入手术临床试验。到目前为止,艾博医疗机器人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已经迭代到第三代。

据艾博医疗机器人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正在向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方向改进。今年,艾博医疗机器人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有望进入注册临床阶段。

近年来,我国血管介入手术数量增多,逐渐暴露出医疗资源紧张、医患分布不均等问题。以神经介入为例,神经介入被称为介入外科皇冠上的明珠,具有难度大、风险高、时间长的特点。脑血管脆弱,介入手术精度高,高度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和水平。一次神经介入手术所需时间可能是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两倍以上,医生的培训周期长,相应的工作量大。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使血管介入手术的智能化、自动化成为可能,充当医生的眼睛、手和大脑。

基于巨大的市场需求,2022年中国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400万元,2030年进一步增长至58.24亿元,2022-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90.3%。

艾博医疗机器人的负责人表示:“与腹腔镜或骨科相比,血管介入是一个更容易、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手术场景。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在血管中操作,就像自动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样。”据悉,通过主从分离的模式,基于精准的力反馈,医护人员可以使用艾博医疗机器人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在导管外进行手术,不仅使介入手术更加精准高效,还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让医生远离导管室,减少辐射。

据介绍,目前市面上大多数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功能单一,只能满足推送导丝的功能。然而,在血管介入手术中,尤其是神经介入手术中,医生通常需要操作多种导丝导管进行手术,并且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操作导管进行多次血管造影,以观察器械和血管的位置。由于无法实现多种器械的协同操作,现有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并不能广泛兼容包括血管造影和治疗在内的各种血管介入手术,在手术中发挥作用的时间较短。同时,他们需要床边团队合作,因此医生无法真正避免接触辐射。

为此,艾博医疗机器人设计了一款基于模块化概念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能够满足多导管导丝的协同操作控制,完成推送、旋转、推送+旋转等复合动作。该产品兼容市场上各种标准化导丝,适应各种外科手术,包括神经介入、冠状动脉介入、外周介入等,可视为“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据悉,这些操作“未来将涉及500多万次国内操作”。目前,艾博医疗机器人已与上海长海医院、上海中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医院等知名医院建立了紧密合作,欲通过医工结合的模式,寻找临床上真正的痛点和需求。

从供给端来看,全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只有三款产品获批,国内没有一款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获批,具有一定的市场准入窗口。如今,国内外已有一批创新型企业开始涌入血管介入手术的机器人赛道,如维迈医疗、奥鹏医疗、微创机器人、瑞欣医疗等。,开始拼技术,拼团队,拼产品。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占据半壁江山的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市场不同,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格局并不确定。

2021年,吸引资金近百亿。血管介入是手术机器人的下一匹黑马吗?| 36Kr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