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瓷器的科学检测不可信。

在传统鉴定频繁钻孔的今天,古陶瓷的无损科技鉴定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但正如王昌燧教授所说,要保证古陶瓷科学鉴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必须做好八项基本工作:

1)采集的陶瓷标本应从考古发掘的遗址或窑址清晰、地层可靠的陶瓷碎片中选取。特殊情况下,也可选择有准确记录或日期的传世品;

2)每个陶瓷碎片试样或整个装置的数量不得少于10件。当然,标本收集得越多,结果越接近真相;

3)标本的化学成分数据应尽可能包括常量、微量和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4)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标本的工艺信息,如原材料的来源和处理、烧成方法和烧成温度等工艺内容;

5)无损检测化学成分时,需要一套覆盖面广、元素种类和含量分布均匀的检测中国古陶瓷的专用标准参考物质。所谓特殊用途,不仅要求其元素组成和含量尽可能接近中国古陶瓷,还需要烧制而成;

6)必须建立一个容量大、可操作性强、通用性强的“中国古陶瓷理化基础数据库”;

7)获得的数据可以用多元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处理,得到最合理、最真实的结果;

8)结合具体的烧制过程,对得到的规律进行演绎总结,从而得出客观的、可检验的结论,甚至提出指导性的理论。

综上所述,建立一个完善的标本库是极其重要的,这将是困难的。我们很难从年代和窑口取得完整的样品。然而,从现有的有限样本中获得的数据可以揭示这种规律性。比如目前已知的南方瓷器含钙量低,而北方的瓷器含钙量高(南方的铁含量略高),这就是为什么南方的瓷器在还原性气氛下烧制时呈蓝色,而北方的瓷器在氧化性气氛下呈黄色。对此,能否从现有标本中得到发绀发黄的数据,从而找出规律。

但如果考古发掘结论有误,数据库里的数据就很难保证了。有什么办法可以纠正或者克服这一点?还有,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如果不法分子利用获取的数据进行复制,将如何被识别?这些只是技术环节而言。

就全局而言,以李佳芝教授、王昌燧教授为代表的专家认为,目前仍有三大问题需要认真解决:

一是文物考古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科技专家学者先天不足,即文物考古专业人员缺乏科技基础,科技人员缺乏文物考古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是培养既懂文物考古又懂科技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科技鉴定才能健康发展。但这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

二是在新技术的应用上,与国际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史密森尼国家博物馆和芝加哥美术博物馆都有这样的XRF实验室。无论待分析的文物有多大,只要能搬进实验室,待检测文物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进行无损检测。又如日本原子力研究所采用瞬发中子活化法对文物进行无损检测。虽然现在还不知道细节,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优势,在我国古代陶瓷的科学鉴定中也可能起到特殊的作用。

但就我国古陶瓷的科学鉴定而言,检测手段不应有太多障碍,分析软件也要认真考虑。目前,国内外大多使用SPSS软件包。除了判别分析,其他多元统计分析软件效果都不错。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该软件包是通用的,并不是专门针对我国古陶瓷的测试数据而编制的。原则上,这里应该有很多工作要做。陕西科技大学的罗教授虽然编制了我国古陶瓷分析专用的主因子分析软件,但在实际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项工作需要有资质的单位进一步开发中国古陶瓷多元统计分析专用软件,使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更加完善。

第三,中国古陶瓷的科学鉴定具有明显的商业运作性质。从这一点来看,很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但是从点到面什么都可以做,比如加强和香港的大学、研究机构、拍卖行的合作。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系梁博士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内地学者与香港同行的交流。香港的文物市场在世界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如果时机成熟,我们将与香港相关单位合作,在香港成立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无疑会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但是,这项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文物的传统鉴定和科学鉴定需要结合起来,这是一条漫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合肥中普艺术品检测中心拥有既懂文物考古又懂科技的专业人员,但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努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达到文物鉴定的最高准确率,让我们中国古代的古物得到妥善保存,让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精神代代相传。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强大的历史作为后盾,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会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