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林教授。
林,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我会留在植物研究所工作。曾任该所基因工程中心主任。65438-0995调入北京大学,在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灵芝人工栽培技术及功效的早期研究。他写了《灵芝》一书,促进了这种传统药物的应用。此后,在植物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出现了许多研究。65438-0986,主要研究植物分子生物学。承担了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和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曾获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多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获得省部级成果。1991年晋升教授。作为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植物学会理事。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在北京大学,他还担任了研究生课程《生命科学新思考》的讲师,指导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前沿,介绍了生命现象中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两次获得北大奖。在国内发表学术著作近200篇,申请专利13件。编写了《面向21世纪的植物分子生物学》一书。近年来,我多次到新疆考察,为支持边疆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北京大学农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AgMoBiol Laboratory)从事以下几个方面的高科技研究:(1)提高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2)生产药用蛋白的植物生物反应器。
(3)植物次生代谢的遗传控制。
(4)转基因生物致敏性的致敏性评估
其中一些成果显示了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利用高科技生物技术培育抗旱抗寒草坪草的工作(863计划资助)于2005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鉴定。转基因草坪草已经被允许进入生产试验。一个优良的非转基因草坪草品种,在大面积种植和比较的基础上,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利用转基因植物和微生物进行污泥无害化处理和废水净化,已经做了一些有价值的实验。
利用植物和高等真菌作为生物反应器,制备口服人胰岛素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在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系统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对植物次生代谢途径进行分子调控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包括生菜中高含量的白藜芦醇。大豆异黄酮在非豆科植物中产生。
建立了转基因食品致敏性评价的数据库和血清学试验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过敏原蛋白进行致敏性预测和蛋白质消化率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