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士兵在自己岗位上的血性

军人的“血性”是指坚强果断、勇敢无畏、忠诚真诚的品格,是军人必须具备的高尚品质,是一支军队克敌制胜的有效法宝。军人血性的内在表现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外在表现是百折不挠的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就军队而言,培养“不怕苦、不怕死”的军人血性,对于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至关重要。

1,要以坚定的信念培养军人的血性。军人的血性来自忠诚。忠诚的信念是军队的灵魂。军人只有为了捍卫自己坚信的真理,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高昂的战斗热情,把生死置之度外,英勇奋战,所向披靡。培养军人的血性,首先要打牢精神支柱,解决好“为谁扛枪”和“为谁打仗”的问题。认真组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官兵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制度等重大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要加强党史军史学习和军魂教育,引导官兵从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和生动实践中深刻理解军魂的内涵、本质和作用,深深扎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根源。要强化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功能,使部队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高昂的革命斗志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2.要用严格的训练来锤炼军人的血性。军人的血性来自于“勇气”。勇敢是对军人最基本的要求。军人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军人的勇敢必然承载着比普通人更多的意义和内涵。血腥不是天生的。它来自艰苦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练出来的,而是长期培养出来的。它不是战场上的“专利”,而是融入到平时的各种行动中。要提高科目难度,加大训练强度,增强演练风险。在高强度、快节奏的训练中,官兵要锻造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要针对恶劣、恶劣、复杂的作战环境,通过组织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官兵勇敢、顽强、无畏的精神;要组织模拟实战演练,让官兵在复杂的火场环境中体验各种可能引起恐惧的刺激因素,培养官兵打硬仗、打恶仗的顽强战斗精神和“苦不说、苦不诉”的意志品质。

3,我们应该用武文化来宣传军人的血性。军人的血性来源于“武功”。“尚武精神”是每个军人的必备精神。只有牢记“天下安,忘战必危”,牢固树立“当兵打仗”的思想,才能在和平环境中保持血性,实现“来战必胜”。通过加强军营环境建设、张贴战斗标语、观看战斗电影、呼喊战斗口号、学习战斗英雄等活动,官兵潜移默化地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训练打仗”的思想;要创新方法手段,善于利用网络文化平台,让军事游戏、智能娱乐承担军事高科技知识普及、安装操作、教育培训等任务,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强化战斗意识;要大力加强形势教育,弄清当前形势,教育官兵消除思想麻痹,放松思想,全力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4.我们应该用严格的纪律磨砺士兵的血性。军人的血性来自于“力”。这种“力”体现在行动坚决有力,有禁不止,团结紧密,纪律严明。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不可能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只有用纪律保持部队的集中统一,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聚集起来,把潜在的力量挖掘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和磨砺军人的血性。

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建设部队,坚持在平时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士兵血性,切实把培养士兵血性融入严守规章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中,把坚持一日生活制的每一项要求落到实处,让官兵在言行举止中展现出军人应有的气质。我们必须坚持公平和纪律。在规章制度面前,要有刚性,不能有弹性,不能越雷池一步。凡是规章制度明确要做的,坚决不打折扣地执行,一抓到底不留余地。凡是规章制度明确不能做的,坚决不做,不打“擦边球”,不碰“高压线”,让官兵养成严格的纪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