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内容有哪些?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士绅的政治诉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改造,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富强。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毅,名广厦,名长。广东南海人。地主官僚家庭出身。18岁,受江南著名儒家朱慈祺教育,但不囿于师说。他能独立思考,喜欢鲁(象山)、王(阳明),看不起程(、)。265,438+0岁,游历香港,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他认为“西人治国,不可待古”,购买西学书籍,提倡西学,走上了向西方探索救国真理的道路。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他目睹了外国对凌的侵略和清廷的腐败,极大地激发了维新变法的思想。14年,他借在北京顺天参加乡试的机会,第一次上书清帝,提出“化成法、明形势、慎左右”三策,请求光绪帝尊重你的尊严,自责,求言治之。当时顽固派把持朝政,封锁朝政,难以实现,见之以狂。康意识到现在还不是改革的时候,所以他回到了南方。从17年春开始,在广州设立万亩草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弟子梁启超等人。二十一年春,康进京赶考,恰逢甲午战争清政府败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史无前例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考生们怒不可遏,争相相互转告。康有为、梁启超联系18省1300余人联名上书清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请愿书虽被清廷驳回,但其内容被抄袭、复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这份请愿书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成为一场实践性的政治运动。此后,康有为以“变法强国”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组织强学会,出版《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杂志》)和《强国杂志》,推动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倡导西学,考察各国强弱之源,体现了维新派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推崇,因而为封建顽固派所痛恨。21世纪末,北京、上海强学会相继被禁,中外期刊、强刊被迫停刊。但是,变法维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思潮,不会因为封建统治者的丧心病狂而沉寂。二十二年,梁启超等人在沪创办《泰晤士报》,发表了《朱良变法通议》等重要论文。二十三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连载严翻译的《天演论》、《袁强》等重要论文。二十四年,谭嗣同、唐创办《湘报》。这些报刊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敲响民族危亡的警钟,呼吁“救亡图存”,讨论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揭露封建专制是中国弱小落后的根源,大力倡导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批判旧的封建思想文化,大力提倡新学,已遍及全国。与此同时,改革派在各地组织社团,创办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一至二十四年间,维新派创办了50多所学会、学校和报刊,出版了30多种报刊,为维新运动的高潮准备了舆论,培养了人才。当时,帝国党在与后党争夺执政实权的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急需寻找社会力量的支持。甲午战争后,一些帝国党派逐渐倾向于改革,试图利用维新派的改革才能和勇气,协助光绪帝通过改革从后党手中夺取执政权,以达到救国强国的目的。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维新派也急于寻求政治上的支持来争取他们的支持。于是,甲午战争后,皇党和维新派逐渐结合。强大社会的建立是其结合的标志。
光绪二十三年冬,德军占领胶州湾,其他帝国主义纷纷效仿,掀起了占领租借地、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的高潮,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康有为再次从南方赶到北京,并于当年11月12日(65438+2月5日)呈上清帝第五书,提出三种变法策略供选择。上策是“采法俄日以定国”;中国的方针是“以聚才求政”;上策是“听新疆大臣的政改。”他还提出了“自国为国出钱”、“采纳各国之法,在宪法中明确公私之分”等内容,涉及到清朝中央政权体制的改革,体现了维新派追求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政治理想。这次因为言辞激烈,被顽固派封杀,未能达成。光绪皇帝想召见康有为,也遭到顽固派的阻挠。光绪二十四年(65438+10月24日)正月初三,光绪皇帝命王在总政西花厅面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正月初八,康有为在《大誓臣工开制新政局》(即上清帝第六部)一书中提出变法纲领:一、“大誓臣当革故鼎新,采天下民意,取各国良法”;第二,“在宫中设制局,广招天下通才二十人参加,重议一切政治制度”;第三,“设置一个被召唤的地方,让天下所有人都来写。”其核心是第二段。按照康有为的想法,制度局是指导国家政治改革的中央机构,职能是负责立法和议事;设立法、税、学、农、商、工、矿务、铁路、邮政、铸币、旅游、社、军器等十二个专门局作为行政机构,具体实施系统局议定的新政事项。3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保卫侵略救国团,公布了30条保卫国民大会章程,以“护国、护种、护教”为宗旨,规定了大会和支部的组织制度、职权职责、入会程序、入会权利和义务,略具资产阶级政党的规模。在保加利亚国民大会的推动下,各地纷纷成立了具有抵抗侵略、拯救民族性质的爱国组织,“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汇聚成强大的时代潮流。四月初十,反对变法,推崇权位的恭亲王下了一盘棋。当他病逝,变法的有利时机到来时,康有为积极联系帝国党,推动光绪立即变法。23日,光绪皇帝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毅然颁布《国为圣旨》,宣布变法,并号召大小大臣,奋发图强,怒不可遏,“以圣贤之学,义为根本”,“学西学,切时事者,讲求实力”,切实执新政,“不可敷衍”。从此,一直到八月初六,慈禧再次宣布训政。***103天,光绪皇帝引用维新派,痛斥守旧派,颁布改革法令,实行新政改革政策,史称“百日维新”。新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1 .经济上,保护和奖励农业、工业和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山总局,促进工业和鼓励民间投资,使各省设立商务局(或农工商分局);命令各省地方官员采用中西法律,有效振兴农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颁布《振兴技术奖励条例》第12条,规定对撰写新书、革新法律、制作新装置者,授予官职或授予专利;在首都和各通商口岸,普遍建立邮政支局,废除驿站;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由住房部按月公布;取消满族的寄生特权,允许其自行谋生。二、政治方面:让衙门删规矩;中央废除詹士府、总政治部、光禄寺等闲置衙门,其他各省废除鄂、粤、滇三省巡抚(这三省巡抚同在一市)、东河巡抚等重叠机构;开道,允许官民写字说事,禁止官民堵格。三、军事方面:旧军被消灭,八旗各省军队全部改为对外演习;组织兵工厂,造兵轮,训练海军;练习装甲防护,练习团体训练。四、文教:改革科举,废除取士八股制度,试议政策;兴办学校提倡西学,首先设立史静大学堂,使各省、各府、各部、各州、各县将现有的书院改为也在中西学求学的学校;成立翻译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开办报纸和社团;派人出国旅游,留学等等。维新派和帝制党联合进行的改革虽然相当温和,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领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社会改革。在短短的100天里,中国人民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自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第一次得到法律上的承认;旧的封建思想文化受到沉重打击,资产阶级思想广泛传播。特别是在维新运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维新派大力倡导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康有为在他的第二至第五本书中提出的建立宪法和议会的政治主张,以及在百日维新中提出的开设制度局、要求资产阶级参加政权的主张,具有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启蒙意义,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里程碑。
戊戌变法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引起了封建顽固派的拼命抵抗。刚毅、徐彤等顽固大臣宣称宁死不变法,多次要求慈禧太后镇压维新派,制裁光绪皇帝。慈禧作为清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从来没有站在顽固派一边,她的统治权力是建立在顽固派和洋务派相互牵制和制衡的基础上的。面对外敌入侵,要求改革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只要改革不属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围,她可以暂时容忍,以示愿意向民意低头,“改弦更张”,达到缓解阶级矛盾和新旧矛盾的目的。她的方针是绝不动摇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大权,绝不允许光绪排斥自己的亲信,绝不允许他在朝廷中形成自己的小集团。一旦光绪皇帝越过这条线,她就做好了随时发动政变的准备。为此,在百日维新开始没几天,她就让翁同龢退位了。,斩断光绪的翅膀;任命后,党内骨干荣禄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指挥北洋武装;他还下令二等以上大臣接受新职时要向太后致谢,以控制光绪的任免权,防止他无一例外地提拔维新派。此外,她还派亲信掌管北京的军事指挥和治安权,为后党随时发动政变做准备。这等于告诉大臣们,权力还牢牢掌握在她手里,他们可以放开新政了。所以,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珍对新政持认真态度外,大部分巡抚都不把光绪的诏书当回事,他们的赌注还是在慈禧太后身上。所以在百日维新中,虽然颁布了180多条新政诏书,但实际收效甚微。顽固派继续直击维新派,光绪皇帝大胆反击。五月初二日,宋伯禄、杨深秀作为朝廷的钦差大臣,被礼部尚书许配。阻挠废除八股的讨论,玩“古板荒谬,阻挠新政”。光绪皇帝命徐莹?明白了。回声。徐千方百计掩饰,借机攻击康有为“动摇民心,混淆视听”,所以请“驱逐他回老家”。被光绪皇帝训斥。5月20日之后,沈雁党的审查官康有为“说各地官员,控制全国”。光绪皇帝愤怒地将纸横幅解散,走回原来的衙门。7月19日,礼部尚书徐莹不在白板上吗?,侍郎?易、徐慧峰、溥?曾广汉因阻挠大师王按诏发言,被光绪皇帝革职。第二天,光绪皇帝赏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徐琳四个爵位,走上军机张静参加新政。这些大事极大地激怒了后党顽固派,新旧党的矛盾迅速激化。后党大臣,如荣禄、刚毅、怀特海等。,纷纷出动,加紧策动政变。
康有为等维新派有一个以“尊君权”“去皇太后化”为目的的军事政变计划。看到后党顽固派加紧政变准备,也着力推动军事政变计划的实施。他们拉拢袁世凯,企图杀死荣禄,包围颐和园,劫持西太后,保护光绪皇帝,捍卫新政改革。光绪皇帝不知道维新派的阴谋,却召见袁世凯,赏赐他侍郎的头衔,以备不时之需。并且孤注一掷,提拔一大批改革者,打算开一个勤政厅讨论制度;还定于8月5日传唤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维新派和帝国党官员也频繁接触伊藤,邀请他担任新政顾问。这两起事件引起了后党集团的极大怀疑。他们最怕帝国党武装起来,最担心维新派与外国势力结合,促使帝国主义帮助光绪从慈禧手中夺取政权。于是慈禧决定在光绪见到伊藤之前发动政变。八月初三,已故党的建议人杨崇义向慈禧密报,要求太后“即日训政”。已故党魁荣禄同日出兵,准备政变。改革派也加紧了行动。谭嗣同日夜谒见袁世凯,策动袁实施“杀(容)鲁谷侯”计划。袁假装答应,却免了行刑。第四天,慈禧突然从颐和园回宫,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第五天,在慈禧的严密监督下,光绪处理了两件原定的政务,一件是召见袁世凯“练兵”,一件是召见伊藤博文。第六天,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假名,发布诏书,要求慈禧太后下达政治训令,宣布她在朝鲜的第三次政治训令,并下令逮捕康有为和康任光。袁世凯初五“练兵”后回到天津,马上通风报信给荣禄。荣犹豫了很久。在得知政变已经“从内部开始”后,他开始向慈禧密报袁密报的内容。第九天,慈禧下令逮捕谭嗣同、杨瑞、刘光第、徐琳和杨深秀。13日,这五人与康一起在北京菜场被杀,被称为“戊戌六君子”。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到日本。支持变法的官员陈宝桢、江彪、黄遵宪、李端?张、等数十人被捕入狱,或被革职,或被发配边境。新政全部废除,戊戌变法失败,除了首都大学堂和通商、惠工、重农、育才等洋务项目。
戊戌变法是19年底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访问启蒙思想。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由于2000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雄厚,封建政治势力强大,封建主义影响根深蒂固,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年轻弱小的资产阶级无法御敌,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同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它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严重脱离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充其量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而无法使改良派掌握政权。就在变法的圣旨如雪片般飞来飞去的时候,军政大权仍然牢牢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没有政治权力的改革注定要失败。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改革改良只是年轻弱小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必然要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