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在墙上的那架非常大的钢琴叫什么名字?声音听起来很宏大!神圣的!下面是琴键,墙上是固定的长竖管!
管风琴属于航空声学乐器,是一种大型键盘乐器,历史悠久,流传于欧洲。管风琴是管风琴的一种,区别在于管风琴是通过用脚踏吹风机吹簧片使其振动来发声的,而管风琴是通过铜或木制的音管来发声的。管风琴音量大,气势宏伟,音色优美庄重,对比多样,能模仿管弦乐乐器的效果,演奏出丰富的和声。
起源
最早在古希腊城邦出现了一种名为“双笛”的乐器,由两种音调不同的管子组成。后来,这种乐器很快被笛子取代。然而,很难握住笛子。因此,公元前250年,亚历山大的古希腊工程师库尔特·蒂瓦俄斯(Kurt Thivaeos)制作的液压风琴是音乐史上的第一架风琴,3世纪时仍被民间使用。它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将水蒸气引入多从动管,从而使键盘变得扁平,发出优美的音乐。由于体积小(一管一音半八度),携带方便。4世纪出现了台式伴奏钢琴,水压式被风箱装置取代,增强了音量。5世纪末,风琴扩大到房间的容积,被引入教堂。
中世纪
在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几乎每个城镇的教堂里都有或大或小的风琴。每到宗教节日,镇上到处都可以听到悠扬的音乐。作为一名著名大教堂的风琴手也是音乐家们引以为豪的荣誉。但当时教堂很小,风琴只有几百个音管,只有一层键盘。直到公元12世纪,法国才出现了双键盘的风琴。
一个中型教堂安装的风琴,大约有1,200个管乐器,1个6插头(音调不同),两套键盘,1个踏板。当时制造它花了两年时间。后期组装时要根据演出场所的房间声学特性来调整音响效果。13 ~ 14世纪期间,流行建造大型管风琴,音域扩大到半音齐全的三组,结构日趋复杂和大型化。最著名的风琴是1361德国Galbershtadt制造的,三层键盘,一个踏板,20个风箱,10组成。与此同时,音色独特的小风琴也相应发展起来,更加灵活灵敏的键盘取代了笨拙的横杆。
16——19世纪
管风琴在欧洲乐器中占据统治地位,被誉为乐器之王,在音乐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6世纪初,各国出现了不同流派的制作人,推动了风琴制造的发展,键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除了笛塞,还使用了簧片塞和能发出颤音的振动器。为了产生音色对比,有些插头还设计成模仿其他乐器。
旧巴洛克风琴
在19世纪之前,风琴是为每个教堂单独设计的,并在现场制造和组装。
19世纪,法国工程师Aristide cavaillé-coll .(1811-1899)开始试验风琴的工厂化生产。他大大改进了风琴的生产工艺。他生产的风琴质量很好。演奏强音符时,音量巨大,能产生以前的风琴无法比拟的雷鸣般的声音。同时,它还可以播放类似耳语的音调。他在踏板深处增加了音量踏板和表情踏板(类似电吉他上的两个旋钮),可以细腻地表现出微妙的情绪。巴黎圣但尼大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20多座教堂的管风琴都出自卡瓦的工厂。在此期间,法国钢琴制造商S. Eller也对风琴进行了一些改造,扩大了键盘和踏板的音域(最高音从C扩展到F),并使联动设备像钢琴一样流畅,使演奏者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技巧。1867年,巴黎首次使用电动装置驱动钥匙。此后,又进行了各种改进,以加强管风琴在音色变化和细腻程度方面的能力。
19世纪-现代性
明末清初,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风琴逐渐进入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安装使用。但是经历了无数次风暴,这些器官消失的无影无踪。1990北京音乐厅安装了一个风琴。在国家大剧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厅、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音乐厅等国内一些重要的文化场所,陆续安装了管风琴,让我们在现场就能感受到管风琴辉煌的音响效果。
从20世纪开始,逐渐使用电动鼓风机向风琴送风,并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进行优化设计,以克服送风管道中的涡流干扰,使电动送风的风琴也能像手动送风的钢琴一样拥有优雅的音色。20世纪下半叶,管风琴进入电子时代,出现了电子辅助机械管风琴和电子合成器管风琴,传统的机械设备被廉价的电子控制设备取代。大多数音乐厅都使用这种改进的机械风琴。电控风琴用电子信号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原理,极大地改变了演奏者触键的感觉。而且传统的音塞体积缩小,可以很方便的放在钢琴两侧。甚至连键盘和踏板都配有可编程的音色存储按钮,让演奏者在现场演奏时不必更换音塞。因为键盘不再需要机械连杆的直接连接,所以表演台可以随意移动,而不局限于固定的位置。但从演奏的角度来说,音色和声学还是传统的机械,更能诠释巴洛克经典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