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书是科学家写的还是科普作家写的?

或者是科普作家,因为科普书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科学家一旦严谨起来可能就会缺乏很多兴趣。为了激发孩子独立思考的热情,让他们对一切保持“惊讶”是最关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儿童的视角创作《尤斯伯恩看内心》系列图书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有声书里有鸟鸣、虎鸣、蛙鸣,钢琴书可以在书里演奏音乐,扬琴书可以用小龙头发出优美的声音等等。白冰认为这些书可以让孩子们全心全意地进入一个精彩的科普世界,体验不同的感受。但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科普书。“找到科学的理论支撑同样重要。

科学很有用,但是很难理解。被称为“火星叔叔”的郑永春首先提到了人们对科学的偏见。很多人把科学和很多公式、术语、代码联系在一起,甚至认为科学很有用,但是也干坏事,比如转基因或者石化污染,化工厂,这些都是孩子对科学的一些印象。

在我国,科普作家是创作科普的主体。虽然他们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相关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但与科学家相比,他们仍然缺乏真正的研究经验,难以亲身感受到研究中的智慧和精神,难以深刻理解科学世界的奥秘,因此难以真实地描绘科学之美。

很少有科学家从事科普书籍写作或其他科普教育。别必良说,学术圈没有多少人愿意做科普,这当然是由于科学家的精力有限,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评价机制的制约。对科技工作者的绩效评价仍然是以科研项目经费的多少和学术论文、专利的多少为依据。科普作品中科研人员的兼职,既不是工作量,也不是工作成果,可以说是不名不利,吃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