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专利2019
近日,据The Paper、Quantum Bit等媒体报道,一点资讯中的一篇报道披露了苹果公司在过去八年中是如何试图在中国建立全自动化工厂的。直到今天,苹果仍然面临着找不到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制造MAC、iPhone、iPad的困境。
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近年来掀起了一系列工业革命。2012年,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和其他苹果高管前往中国,他们发现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提出了一条实验性的全自动生产线,可以用来生产iPad。库克和其他苹果高管看到了传送带上的iPad零件,并在一个名为Foxbot的机械臂的帮助下,对它们进行了切割、化学处理、抛光和部分组装。
郭台铭当时表示,他们提议的生产线只需要少量熟练工人操作。虽然有带来大量工作岗位流失的隐忧,但他坚信,2014年,富士康将用1万台机器人实现iPhone等代工产品的高度自动化。然而,郭台铭的梦想没有实现。直到2019,理想中的“黑光工厂”还是没来。富士康的工厂只配备了65438+万台机器人。
2019年年报,富士康精密工具产能较上年增长15%,直接工人数量下降26%,人均产值增长48%。机器取代人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然而,在其他更多的工作中,机器人似乎并不那么好看。作为苹果这样的精密电子设备,涂胶精度要求很高,误差必须控制在1mm以内。而且螺丝也一定要把握好力度,判断是否已经拧紧。
新开发的机器人不太擅长这两件事。苹果的螺丝很小,机器感觉不到拧它的力度;至于胶水的工作,该团队的一名前员工表示,“训练有素的中国工人比机器工人更擅长胶水”。就像苹果对iPhone、iPad或Mac的许多功能毫不妥协一样,它也不会满足于一条产品不合格的生产线。
所以苹果让机器人代替工人的想法似乎暂时搁浅了。
其实这种现象无论怎么想都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机器人不错,但是无论是编程还是精细操作,机器人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是不能像人一样行动,但是原因还是需要我们具体分析:
首先,机器人确实在取代人类,但不是在苹果上。苹果是一家制造消费电子产品的公司。大家最熟悉的苹果产品基本都是iPhone、iPad、MacBook、AirPods等。这些电子产品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轻薄。虽然人类很难加工出轻薄的产品,但毕竟中国这么多年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对于人类来说,学习这种精密产品的加工,只是熟练技工简单的进一步调整。人类在拧螺丝的时候,可以很好的感受到螺丝带来的阻力,从而清楚的知道严重程度。涂胶水更是如此。看似胶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对于苹果产品的生产来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尝试过手工装配,你会发现,要控制热熔胶枪准确地将胶水涂到需要的零件上,并与其他零件粘在一起,并不容易。很烫,容易涂抹。对于人类来说,我们还是可以熟能生巧的,但是对于机器人来说,就相当一件事了。没错。所以有些重活机器人也能做,苹果组装这种堪比刺绣的精细活,可能真的是机器人做不到的。
其次,机器人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跟不上苹果的需求。对于机器人,我们总是谈论人工智能,但到目前为止,具有全方位实践能力和自我思考、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每年都有许多机器人R&D公司声称通过了图灵测试,但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更何况我们现在也不可能低成本的把阿尔法狗这样的超级机器人部署到制造工厂,导致现在制造业的机器人还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笨机器人。这就需要苹果为自己的每一款产品设计调试机器人程序。但是苹果的产品发布每年都可以快速更新迭代。相对于更新迅速的苹果产品,工程师根本没有时间设计机器人程序。与人类工人相比,他们只需要一点点培训就可以去新的产品生产线上工作,而机器人则完全不同。自然,苹果真的不能指望机器人自己来做主要工作。
再次,机器人通用性差,严重影响了使用。众所周知,苹果的产品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更新和迭代调整的。开发机器人需要巨大的资源和资金投入。苹果的产品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个产品出来,可能会供不应求。接下来的几个月会闲置,可能会出现产量不足的情况。然而,在缺乏深度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指望一个生产iPhone11的机器人马上生产出iPhone12,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却经常出现在富士康的工厂里。iPhone是上个月造的,MacBook下个月就可以造了。中间的培训切换时间很短,只有熟练的中国工人才能满足如此苛刻的条件。
所以,我们知道不是机器人做不到。我们必须意识到机器人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它们可以取代很多工作。然而,从目前来看,机器人在部署成本和灵活性方面可能仍不如张全蛋。只有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全面提升,才真正有可能实现对工人的全面替代。不幸的是,那一天不是今天。
(海豚股票,一款提供实时证券财经资讯和行情数据的免费投资工具,提供更高速的行情和更全面的个股资讯,还支持a股、港股、美股的行情。点击下载> &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