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农场的成就介绍
湖北省三湖农场创建于1960年9月,是湖北省农业现代化首批试点单位和棉花产业化示范样板建设单位,同时也是国家确定的长江流域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
到2010年,经过五十年的发展,三湖农场已经变化巨大。
“万顷海田秋蛤美,几家生事鳜鱼肥。闻歌明月呼樵和,卧看青天数雁飞”。诗人邓自松的《三湖渔家》,写尽了昔日三湖农场恬静的田园美景。如今的三湖农场沸腾起来了,现代文明带来的活力扑面而来。宽阔的道路、繁华的集镇、整齐划一的新农村、富足的村民……这些无不彰显着三湖农场迷人的魅力。
五十年来,“三湖农场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水域湖乡、农业立场中,锐意进取、奋勇开拓,打造了“全国100家新农村建设示范联系点”和“全国农垦100家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两张耀眼的名片。以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建设、机械化生产为主的现代农业建设,成为湖北农垦的排头兵,以产业带动、土地平整、村庄整治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为江汉平原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坚持多元发展,增强综合实力
50年来,三湖农场始终坚持以农立场、强工富民的发展战略,突出特色调结构,发挥优势强实力,开创了以农业为基础,以产业经营为主体,以二三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推动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场的综合实力也不断增强。
——农业发展科学化 。三湖农场立足于农业,先后选育、引种、引养农作物、林木、畜牧、水产品种60余个,逐步实现了稻棉品种的杂交化、油菜品种的双低化、生猪品种的优良化、鱼类品种的优质化、林木品种的多样化。探索形成了材林、绿化林高矮套植,网箱养鱼、鱼鳖混养,瘦肉型生猪驯养、杂交繁殖等高产高效优质种养模式20余个。在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上,农场推广普及配方施肥、化学调控、节水灌溉等农业实用技术40余项,制定落实了棉花播种、移栽、施肥、灌溉、化调、收获6项精准技术,研发推广了4个杂交棉、常规棉优良品种,其中1个品种获得国家审定,3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常年推广面积达百万亩左右,“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正在形成。
——农业生产机械化 。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三湖农场鼓励和扶持自主研发。“垄上行”牌多功能棉田管理机就是三湖人自行研制的,不仅拥有国家专利,还获得了产品推广许可证,并被列入国家农机购机补贴目录。它的诞生,为“以机代牛”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2007年,农场全面推行“以机代牛”,“垄上行”牌多功能棉田管理机在农场普遍推广,耕牛被彻底淘汰,率先在湖北省建成了机械化农场。三湖农场以“以机代牛”为主的血防综合治理被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认定为:“全国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模式”。如今,三湖已拥有各类农机2634台套,总动力达到3.5万千瓦,农业从业人员人均拥有农机动力6.6千瓦,和建场初期的0.11千瓦相比增长了60倍,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田水利建设、种植业和多种经营生产的机械化综合作业程度分别达到75%、80%和85%,农产品初加工则100%实现了机械化。
——农业经营产业化。 三湖农场致力打造棉业、种业两个产业链,业已形成棉花、种子、种猪三个主导产业,建成“四大基地”,即“国家优质高效棉花生产基地”、“高科技种子生产基地”、“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和“绿色食品加工出口基地”。农场加大力度推进产业化经营,培植了棉花、种子、畜牧和食品罐头4家省、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湖北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三湖畜牧有限公司的“三湖”牌优良绿色种猪,覆盖了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荆州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三湖天星棉花有限公司,正常年份收购、加工籽棉10000吨左右。所产“天星”牌优质专用皮棉长期俏销中、东部和西南地区的10个省、市、自治区的用棉企业。湖北三湖种子有限公司,研发了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三湖”牌“鄂杂棉6号”、“鄂杂棉26号”、“三杂棉1号”和“鄂抗棉13号”等优良棉种,常年繁殖杂交棉F1代良种数百吨,销售推广粮、棉、油良种100余万公斤。荆州市星都食品罐头有限公司生产的“星都”牌食品罐头,主要出口欧美、中东国家和港澳地区。
——市场主体多元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三湖农场通过逐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和实践“两田制”经营管理办法。农业上,以职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巩固,经营土地3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常年稳定在1000个以上。产业化经营领域,组建了棉花、种子、畜牧3家农场控股、企业员工和社会自然人参股的股份制公司。二三产业,全面形成了民有民营为主的经营体制和租赁制、股份制参与运作的运行机制。2009年,有民营工业企业5家,商业企业1家,工业、建筑、运输个体经营户137家,商业及社会服务业铺面门店384家,从业人员1434人。在行业服务、专业生产等方面,先后涌现出一批民间专业合作组织,其中,运作正常有序的有“三湖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三湖水产养殖协会”等。
——龙头企业股份化。在“产业兴场、工业强场”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三湖农场逐渐确立了“发展棉业强场富民”的思路,以棉业、种业为支撑产业,培植了棉花公司、种子公司、畜牧公司三大龙头企业,三大公司实行了农场控股的股份制改造,并成功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种子公司被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
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生活质量
50年来,三湖农场建设始终着眼于强基础、管长远,持之以恒地开展了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促进镇村一体化建设,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全场职工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集镇面貌现代化 。五十载春华秋实,三湖农场从一个泥泞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繁荣集镇。天星街小城镇,现已吸纳居民近6000人,农场人口城镇化率近40%。农场按照“高起点、大手笔、高品位”的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确立了创建新型宜居“水乡楚镇”的整体定位,完成了涵盖产业发展布局、村镇居民点体系、绿地系统、道路交通、专项工程等规划的城市型农场整体设计。2009年,农场投资725万元,对天星街进行了综合改造,拆除违规搭建,更新街道照明设施,铺设和改造下水道3740米,刷黑路面2.2万平方米,还规范了电力、通信、电视的空中线网,安装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落实了流动摊点集中经营、垃圾定时转运、居民门前“四包”和车行道、人行道各畅其流等城管措施,达到了镇区绿化、街道黑化、路面净化、环境美化、秩序优化的“五化”目标。焕然一新的天星街,百业兴旺,市场繁华,城镇功能更加完善。
——区域布局园林化。 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硬化公路71条,通队公路65条,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形成了10分钟网络交通圈;渠堤、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森林覆盖率为16.2%;农田按500—1000亩的标准平整成块;27个生产队居民点统一实现了“楼房一条线、禾场连成片”,到处都流淌着美化、净化、香化、亮化的新农村气息;全区形成了“田块规整、道路畅通、林网秀美、环境优良”的园田化现状。
——教育事业普及化。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三湖农场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观念,围绕教育目标抓改革,突出教学重点抓落实,巩固发展了“教师敬业、学生勤学、校园文明、氛围和谐”的良好教育教学局面。三湖小学和三湖中学将全场学生统一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下,实现适龄儿童和少年100%的入学率。从三湖中学毕业的学生,每年都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重点院校的。
——文化建设全民化。 三湖农场始终坚持以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农场文明程度为目标,按照“重在建设、全面推进”的要求,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2002年以来,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农场全面加强职工群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并将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与此同时,各级党、政、工、团、民兵、女工组织都根据各自工作特点,积极打造创建平台,让群众充分展示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引导扶持群众先后成立了三湖文学社,篮球、乒乓球、象棋、围棋、书画、舞蹈协会,组建了舞蹈队、管乐队、腰鼓队,经常性地开展歌舞晚会、青年歌手赛、职工运动会、书法绘画展览、球类棋类及舞蹈比赛,文学采风练笔等群众喜闻乐见、有益身心而又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一批生产队还办起了农民科技书屋、文化中心户,建起了文体广场,添置了健身器材。
——社会保障一体化 。三湖农场拥有一套以三湖医院为主体的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了群众“小病不出分场、大病不出农场、疑难危重病人及时转院治疗”。三湖医院条件优良、诊疗设备齐全,常年收治病人千余人次,完成手术60台左右,完成各类疫苗接种3000余人次。此外,三湖职工已整体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参保职工已达7487人;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基本医疗分别纳入江陵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管理区还坚持推行了面向危重病人的大病救助,其最高救助可达到5000元,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职工生活小康化 /实现了自来水、有线电视户户通,网络队队通;固定、移动电话到户率近100%,户均拥有手机2.4部、彩电1.6台;职工小康住宅楼2746栋,楼房化率达63%以上;人均住房面积40.7平方米;4503个职工家庭拥有轿车77辆、“面的”41辆、摩托车2364辆、电动车309辆;1800多个家庭添置了电脑,近600个家庭开通了网络宽带;2009年,全场人均年收入达到6798元,职工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