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战略现状分析

世界经济的每一次繁荣,新兴产业的兴起,发达国家的繁荣,都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的技术创新。全球已有170多个国家实施了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国际趋势,因为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一)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现状有待改善。

如果把商标法的实施看作是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开始,那么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实施了20年。商标法实施后的10年,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全面完成,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相继出台。第二个10年,修改完善了一些主要法律。然而,直到中国以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入世贸组织后,才真正意识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征程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约有400家进入中国。在过去的10年中,跨国公司向中国申请的专利大多是一些快速发展的行业的核心技术,战略布局相当超前。他们不仅注重扩大主张,还注重挤压中国的创新空间,以确立和巩固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主导地位。现在,他们也开始联合起来,互相提出要求,政府也经常参与谈判。

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与中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面临的十分严峻的挑战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知识产权竞争力差距巨大,尤其是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的数量和质量。从专利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具有绝对优势,约占全球这些领域专利总量的90%。从商标来看,中国企业的商标注册量很少。比如2001,全国各类企业300多万家,平均只有3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美国雷诺兹、日本东芝等公司都有上万个商标。根据历史学派代表李斯特的归纳,第一阶段往往是从外部吸收那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及其产品;第二阶段,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则,着眼于形成独立的先进生产力;第三阶段,生产力领先后,回归自由贸易,利用比较优势获利。

姜奇平认为,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一是中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政策不符合后发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二是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政策不能充分保护企业利益;第三,中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政策不符合信息强国的导向。成熟的知识产权战略一定是一个能趋利避害的中性博弈工具。目前,中国缺乏一个整体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