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笔下人物的生活

1945—1949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1950就职于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78年晋升副研究员,82年晋升研究员,83年获批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分析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自1986调入厦门大学后,历任化学系教授、现代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他从事原子光谱分析已经46年了。1957提出的新型双弧光源多次被国内外专著和论文引用,并被部分实验室采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首次建立了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发表了第一批国内原子吸收论文。他主持的“光谱敏感板光度自动化”项目获1985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从1975开始从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光谱分析研究,参与多项获奖工作(2项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国家科委、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1991获厦门大学第七届“南强奖”一等奖,1993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3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子光谱分析中的流动注射技术及新方法”研究1995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黄老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黄先生荣获“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2003年荣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4月30日,黄先生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黄是国内外著名的原子光谱分析学术带头人。早年,他发现了一种新型双弧光源,可以测量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挥发性元素。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国内第一台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和国内第一台无焰钽舟原子吸收装置。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子化器&氢化物发生器,它可以同时测定氢化物和非氢化物元素。现在,他研究强电流微秒脉冲激发的空心阴极灯的原子和离子荧光分析,提高了许多元素的检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