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COM和亚马逊谁更厉害?

亚马逊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疯狂争取市场份额的战略模式,已经在亚马逊身上取得了丰厚的回报,但对于以亚马逊为目标的JD.COM来说,似乎还很遥远。

4月29日,亚马逊公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其第一季度营收为2965.438亿美元,同比增长28%;最引人注目的是,亚马逊实现净利润513万美元,已经连续四个季度盈利,而去年同期为亏损5700万美元。

不久后的5月9日,被誉为“中国亚马逊”的JD.COM也发布了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第一季度净利润为-8.649亿元人民币(约-1.341亿美元),同比亏损增加5%。

继续故事模式,

投资者还能抱有幻想吗?

总的来说,除了意外的损失,最近围绕JD.COM的事件大多是负面的。

尤其是5月份传出原JD.COM海外事业部总裁徐新泉加盟乐视的消息后,各方都指出徐新泉离职的原因是京东。COM的关键俄罗斯业务基本停滞甚至“关闭”,而JD.COM基于利润需求会在海外业务部门裁员。

2065438年6月至2005年6月,海外业务作为京东的重要抓手。COM的盈利,最终因为当前的盈利需求而被剥离,经过一年的风风雨雨,最终成为弃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JD.COM无法支撑这个故事。

进军海外市场不是资本市场的故事,但如果是次级海外市场呢?尤其是俄罗斯、东南亚等市场,一直在互联网圈里游荡的刘自然深谙三昧。

这并不是刘本身的“独到之处”。10年前,游戏厂商就利用这个概念成功刺激了自己的股价,比如完美时空和金山。他们频频打出进军海外市场的招牌,各种姿态和宣传见诸媒体。但本质上,这种海外扩张只是为了进入比中国更低端的市场,从而形成高维态势,实现在其他国家大规模占领这样的市场份额。

完美时空的故事讲了十年,一直在讲。根本原因是这个故事实现了盈利,虽然和国内市场相比,第三世界这些游戏行业的利润真的是微乎其微。但是,对于一个整体盈利的游戏行业和一个作为个体的公司来说,这个故事可以作为调料。

但是对于JD.COM来说,这个故事有点奢侈。目标海外市场可能没有完全开发,但仍有强大的本地公司与之竞争。但是从黑科技效率上来说,电商并没有游戏强大。在国内市场尚无法实现盈利的规模化发展,国内又“水土不服”的情况下,这个进军海外的故事,投资人很难接受。多少遐想,甚至有点无味。

然而,由于一个故事的失败,JD.COM选择用另一个新故事来代替它。

循序渐进地学习基准,

JD。COM的想象瓶颈

2015的JD.COM之所以没有被资本市场拒之门外,是因为它还有另外一个故事,那就是腾讯加持的故事,而且从数据上看还是相当有效的。

相比亚马逊,京东。COM在2015的故事是腾讯成为了它的流量入口。

但这个看似铺天盖地的故事也在2016破灭了。在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后,JD.COM首席财务官黄宣德在JD.COM举行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将交易量放缓归因于腾讯。他表示,腾讯门户给JD.COM带来的流量在过去三个季度有所放缓,过去三个季度每个季度的平均降幅在20%左右。“这其实预示着腾讯流量对京东的最大贡献。COM的业务。”

受今年一季度业绩不佳的影响,京东。COM的股价遭受了一轮暴跌。评级机构惠誉(Fitch Ratings)甚至指出,JD.COM没有“投资级”信用评级,因为“它面临着利润差、现金流弱和固定成本高的挑战”。

这个故事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长期纠结的结果,腾讯的社交流量可以作用于游戏等娱乐领域,却不能作用于电商等消费领域。腾讯十年在电商上的试错和最终的失败,最终选择了JD.COM这种有口皆碑的B2C电商作为合作伙伴,将流量直接引入JD.COM后依然无法解决这个僵局。

但对于刘来说,在阿里这种盈利模式鲜明、以门面收租为特征的模式下,当阿里已经进入略高于消费增速20%-30%的稳定发展期,走“专卖店”模式的他和在个体户的压力下,依然选择讲故事寻找更多资本,以维持扭亏为规模寻找明天的可能。

这也是刘的一贯本性。即使是做生鲜电商,也需要和下属制造爱情谣言,推自己的物流亲自送货,营造一种可以娱乐传播的故事氛围。本质上缺乏和亚马逊一样的实用主义情结。

即使作为一家标杆公司,JD.COM和亚马逊也有很大不同。亚马逊的出发点是卖书,更像当当,而京东。COM的起点是做线上的国美和苏宁,专营3C电器。在实践中,似乎各方都从垂直领域逐渐进入综合平台的范畴,但亚马逊不像JD.COM。在JD.COM的所谓自营产品仍然是为国内企业代理,并不是真正的自产。另一方面,亚马逊不仅卖书,还利用平台优势推出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等自有硬件,直接影响电子书市场,形成类似苹果app store的可持续盈利体系,而且成本低,长尾。此外,亚马逊在电子商务之外运营的云计算AWS业务第一季度营业利润为6.04亿美元,占当前季度1100万美元营业利润的一半以上。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赚钱故事。

今年3月,JD.COM在自己的众筹平台上推出了电子书阅读器“JDRead”。无论是机身外观还是性能配置,这都是一款将与目前的电子书霸主亚马逊Kindle死磕的产品。5月,JD.COM与Mellanox***发布“JD-Mellanox联合创新实验室”,为云计算技术的数据处理和深度学习提供更好的创新。

这可能是JD.COM又一次想要跟上亚马逊讲故事的节奏。可惜来不及了,毕竟是3C电器,买书规模也不弱于当当。对云计算有很强的需求,但是在资本市场和消费者面前,我还是觉得这两个故事并不匹配。

至少,盈利的前景还很遥远...

太多的故事和摇摆的平衡木。

在刘的最新故事里,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实用主义,一个是黑科技。

在《务实的故事》中,刘对表示,未来的要注重技术创新、品类拓展和“三张网”建设。对于“三网”的说法,刘解释说,要建设大电网、中小电网、生鲜冷链网。

这其实代表了JD。从牺牲利润以扩大规模到深化垂直市场以赢得利润。“现在,整个消费市场非常疲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如果单纯像过去那样维持增长速度,公司将付出极大的代价,这也与股东利益最大化不符。”刘的言论不仅表明已经触及天花板,而且还想用这种忠诚的赚钱方式赢回投资者的信心。

这就形成了JD.COM的平衡木。在利润和规模的天平上,JD.COM开始动摇了。毕竟在连续亏损20年后,标杆公司亚马逊从2015第二季度开始盈利。而盈利的结果呢?仅在过去两年,亚马逊新增加的市值就相当于6个JD.COM。但是JD.COM呢?只是在2065438+2005年8月阿里和苏宁宣布结盟之后,京东。COM股价暴跌,一个月内最大跌幅近40%,市值一度蒸发至近200亿美元。总体来看,JD.COM已经连续五年亏损300亿元。

对标变成了赌博,靠对标公司不盈利的故事来维持自身发展是不可持续的。JD.COM必须盈利。它能在哪里盈利?JD.COM没有发现,但他想用一个新的故事来愚弄他。

最新的JD.COM故事是关于无人机的。在亚马逊讲述无人机送货的故事两年后,JD.COM终于跟上了步伐。然而,这个关于亚马逊的故事的目的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使用无人机来降低成本。它在2013年底被告知后,立即被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叫停,JD.COM在此刻推出,扬言要在一年内将无人机送货的覆盖范围从23万个村庄扩大到42万个村庄。用这样的交割方式来唤起投资人对至今未解的农村电商的遐想,未免太过急切。

因为与亚马逊的这个似是而非的故事将是一个巨大运营成本和牺牲利润换取规模的故事,但JD.COM目前最不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于是,还在讲故事的和刘,还在平衡木上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