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角兽。为什么他们都喜欢聚在一起?
目前,“独角兽”公司正在受到各路资本的追捧。
独角兽是西方传说中的一种神话兽,形似白马,额头上有螺旋角。2013美国著名牛仔风险投资人艾琳·李(Aileen Lee)对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进行了统计和分类,称之为“独角兽”公司。此后,这一概念迅速风靡全球。
由此看来,“独角兽”公司大致有两个标准,一是估值达到6543.8+0亿美元以上,二是初创企业。两者叠加指的是那些高速发展、市场占有率高的新兴企业。
今天的“独角兽”可能是未来的工业巨头。它是反映区域经济的一面镜子,是解读经济前沿的一个角度,是观察资本热钱流向的一个窗口。
在神话传说中,独角兽是稀有高贵的;现实中,“独角兽”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特点——喜欢群居,扎堆。从行业分布来看,“独角兽”多聚集在互联网行业,实体行业极少;从所有制领域看,它们大多集中在消费领域;从地域上看,80%以上的“独角兽”生活在北方的深圳、杭州等少数城市。
集群虚拟经济
浏览各种独角兽企业榜单,无论是胡润研究院的排名,还是最近中关村管委会的统计,还是传媒制造的榜单,都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现象——互联网经济中出现了集群化。相比之下,传统行业和实体经济的“独角兽”数量稀少。
例如,在胡润评出的“2017年度独角兽企业10强”中,蚂蚁金服、滴滴出行、新美大、今日头条等7家企业明显具有“互联网+”的属性。中关村管委会统计的164家“独角兽”企业,大部分与互联网经济有关:电子商务企业多达33家,互联网金融企业21家;在众多“独角兽”中,互联网金融板块估值最高,为654.38+0592.7亿美元,占总估值的25%;即使是大健康、教育等传统行业,也是以春雨医生、VIPKID等网络平台公司的形式上市。
有人说“独角兽”是靠啃垄断者的骨头开始成长的。不难发现,金融、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依靠牌照为门槛的行业,已经诞生了大量的“独角兽”公司。过去,这些垄断行业凭借政策门槛和牌照限制形成了坚实的产业壁垒,产生了令人垂涎的垄断利润,首先吸引了“独角兽”蜂拥而入。
现实中,新兴的互联网行业往往政策限制少,很多细分行业还没有形成政策门槛,就被嗅觉灵敏、反应迅速的“独角兽”洗白了。比如滴滴出行通过天价补贴,一夜之间闯入长期垄断的出租车行业。首日烧掉的1亿补贴迅速吸引了大批消费者,1年内就涨到了1亿美元的市值。全国各地的监管机构做出反应已经太晚了。
一大批新兴公司,如滴滴出行、春雨医生、支付宝等。,闯入长期垄断行业,疯狂攫取高额行业利润,帮助其迅速成长为巨大的“独角兽”。屡次突破政策禁区,“独角兽”心里暗暗欢喜,也在打鼓。甚至马云还试探性地公开表示,“如果国家需要支付宝,我就把公司交给国家!”
“独角兽”公司在虚拟经济中集聚,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行业政策限制少,可以进入垄断行业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虚拟经济普遍具有轻资产、低成本、高灵活性的特点。
一个定位于传统行业和实体经济的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崛起,成为行业的“独角兽”,往往需要土地、水电、原材料、物流、销售网络、产业集群支持等诸多现实条件,甚至很多制造企业仅仅因为“限运”、环保排放不达标就要被罚款上百万。所以一个实体企业在行业内的涌现,通常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另一方面,互联网产业和虚拟经济不同于实体经济,不受各种投入要素和其他资源、生态环境、技术创新的限制,往往只需要有人才和技术,加上创新的商业模式,就能吸引大量资金,借助互联网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走红,估值高达几十亿。
难怪业内普遍认为,正是由于虚拟经济和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增长、低成本、高利润,造就了一大批“独角兽”,呈现出集群化的现象。
集中消费领域
有人曾经对比过中美的“独角兽”,结果发现中国的“独角兽”大多集中在消费领域,而美国的“独角兽”大多集中在科技领域。
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平台上诞生了一大批中国“独角兽”,以满足和挖掘用户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聚焦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领域。据统计,中国来自消费和商业服务行业的独角兽占全部独角兽的60%以上。美国的独角兽大多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健康医疗等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领域。
中美“独角兽”的差异也反映了两国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早在十年前的2008年,美国人均年收入达到37600美元,如今已经走过了消费升级阶段,率先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开始进入技术变革时代。因此,美国的“独角兽”大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
我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高收入群体数量突飞猛进,2065438+200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00元。人们不再满足于企业提供的产品具有基本的服务,消费需求开始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向提高生活质量和服务个人愿望的方向转变。此时,中国正面临一次大的消费升级。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显示,20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增长7.1%。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3.6%,自2012年以来连续6年占比超过50%。
消费升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消费体验的升级,消费者渴望更好的服务和更好的体验;其次,消费品质的升级意味着用同样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或者同样的服务得到更低的价格;第三,消费品的升级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一站式的需求。
谁解决了消费的痛点,谁就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谁就能从这场消费盛宴中获得更多的份额。纵观中国诞生的“独角兽”,大多得益于满足消费者的这三个方面。
余纯医生受到追捧,就是凭借互联网平台,极大地解决了患者的就医痛点;滴滴出行给了出行者更便捷、更经济的出行选择;今日头条整合海量信息,为读者推送喜欢的信息?
易观智库发布《2018年中国互联网十大盘点与预测》报告。报告显示,消费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点,2018消费升级领域将诞生更多独角兽。
在几个城市群居
从地域分布来看,独角兽公司呈现的另一个独特现象是,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少数地区群居。
在华尔街日报、胡润研究院等机构的综合统计分析中,截至2018年2月,中国大陆共有136家境内外投资者和投机机构认可的独角兽企业。其中总部位于北京的公司61家,总估值约16553亿元,上海公司29家,总估值约4976亿元,杭州公司18家,深圳公司11家,国内其他城市公司17家。北上广深四大城市* * *拥有中国大陆总数约87.5%,总估值约90.6%。
在刚刚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17》中,164家独角兽主要分布在19城市,北京70家,上海36家,杭州17家,深圳14家?四个城市有137家独角兽企业,占比超过83%。广州有3个一线城市,苏州只有1。
细数众多“独角兽”的成长历程,往往是少数具有创新思维的人,萌发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能够在资本的加持下孵化出一只“独角兽”。因为在互联网经济中是集群化的,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独角兽”最关键的要素是高科技人才。
在美国独角兽群居的硅谷流传着一个故事。本土“独角兽”在谷歌等科技巨头中不断“猎取”人才,甚至是为技术人才做饭的厨师。也正是“人”的元素,使得“独角兽”在少数城市和地区集聚。
“中关村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人才聚集地。多年来,中关村形成了互联网行业各领域人才的高密度分布,包括研发、技术和产品。”金山云CEO王玉林在面对中关村为什么成为“独角兽”城市的问题时,首先提到了人才优势:“在中关村很容易找到各个行业需要的人才。”
其实上海、杭州、深圳都是高科技人才、金融人才、创新人才的聚集地。
不需要大规模用地的虚拟经济往往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利润空间。“独角兽”不用像实体企业一样在意成本因素,可以选择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和最具成长土壤扎根。
在《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17》列出的164家“独角兽”中,经济第三大省山东一家都没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山东缺乏高科技人才。当地一位学者指出,作为传统经济大省,山东的经济结构以国有企业为主,主要是加工制造业。没有充满活力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就无法留住it、金融、创新人才。没有相应的土壤,导致经济大省没有“独角兽”的尴尬。
今天的“独角兽”可能是未来的工业巨头。它是反映区域经济的一面镜子,是解读经济前沿的一个角度,是观察资本热钱流向的一个窗口。从“独角兽”的社会效应和集群现象来看,未来行业和地区之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