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和三克镭答案
不安:她被居里夫人感动,决定帮助她。
法国波兰科学家玛丽·居里(1867-1934),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法国波兰科学家玛丽·居里(1867-1934),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居里夫人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具有普通科学家所不具备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因为她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模式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小时候听过她的故事,得到的却是一个简化的不完整的印象。世界对居里夫人的了解。受其二女儿1937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影响较大。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一生,处理了她一生中遇到的所有波折。美国传记作家苏珊·昆花了7年时间收集未公开的日记和传记材料,包括居里夫人的家庭成员和朋友。去年出版了新书《玛丽亚·居里:一生》,更加详细深入地描绘了她艰苦、辛酸、挣扎的一生。
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玛丽·居里是世界科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在物理和化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首先,通过自学进入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她是五个孩子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中学数学和科学老师,收入有限,母亲也是中学老师。玛丽的童年不幸福。她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由她姐姐照顾。后来母亲和大姐在她不到10岁的时候去世了。她的生活充满了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磨炼了她从小就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就一直非常努力地学习。她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特殊的爱好。她从不轻易错过任何学习机会,处处表现出顽强的进取精神。从小学开始,她每科都是第一。15岁,以获得一枚金牌的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前曾在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物理,父亲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也深深地哺育了小玛丽。她从小就喜欢父亲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这使她充满了幻想。她渴望探索科学世界。但她当时的家庭不允许她上大学。19岁开始长期做家教,同时自学各科。就这样,直到24岁,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她认真地听每一堂课。刻苦的学习让她越来越差,但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不仅让同学们羡慕,也让教授们大吃一惊。入学两年后,她满怀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考生中名列第一。第二年,她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国国家工业振兴会提出的各种钢的磁性研究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认识了物理化学学校的老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青年科学家。利用科学造福人类的协议愿意把它们结合起来。玛丽结婚后,人们尊称她为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岗位考试。第二年,她完成了对各种钢的磁性研究。但她并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第二,镭的光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雷尔发表工作报告,详细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自动持续地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不同于普通光线,可以透过黑纸使照相胶片感光,也不同于伦琴发现的X射线。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高电压,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发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极大兴趣。这种能量从何而来?这种不寻常的射线的本质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从65438到0897,居里夫人选择了自己的研究课题——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项目把她带入了一个新的科学世界。她努力开拓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现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可以测量某种物质是否有辐射,还可以测量辐射的强度。经过反复实验,她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铀含量成正比,而与铀的存在状态和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一种叫做钍的元素能够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说明一种元素能够发出射线的现象不仅仅是铀的特性,也是某些元素的相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并把具有这种性质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它们发出的辐射叫做“辐射”。根据实验结果,她还预言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具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质,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质,精确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远大于预期,这说明实验中的矿物含有一种新的不为人们所知的放射性元素,而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非常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毅然在实验报告中公布了自己的发现,并试图通过实验来证明。在这个关键时刻,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发现的重要性,停止了对晶体的研究,与她一起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一种混有铋的物质,其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后来被列为元素周期表第84号钋。几个月后,他们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镭。然而,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他们得到一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最初的估计过于乐观。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不到百万分之一。正因为这种混合物具有极强的放射性,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通往科学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几个世纪以来,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新的放射性元素的特性动摇了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科学家一直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不可分割,不可改变。按照传统观点,无法解释钋、镭等放射性元素发出的辐射。所以,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都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感兴趣,但心里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更加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并进一步研究镭的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更纯的镭盐。
所有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之初,他们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找到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高的放射性。基于此,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买的或者自己设计的简单仪器。为了工作效率,他们分开进行研究。镭的特性是居里先生的实验决定的;居里夫人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任何自然的奥秘都会被那些顽强地解决它的人揭开。1902年底,居里夫人提取了十分之一的极纯氯化镭,并准确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被证实了。镭是一种天然放射性物质,极难获得。它的形状是像细盐一样闪亮的白色晶体。在光谱分析中,它不同于任何已知元素的谱线。镭不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强大的放射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辐射的许多新性质。因此许多元素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实践。医学研究发现,激光射线对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有不同的影响,那些快速繁殖的细胞一旦被镭照射就很快被破坏。这一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症是由繁殖极快的细胞组成的,激光射线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周围的健康组织。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全世界发展起来。在法国,镭疗法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金子般的心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他们与贝克雷尔一起获得了1903年2月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科学成就无与伦比,但他们极度蔑视名利,最厌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没有任何私利。镭提取成功后,他们被建议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便发财。居里夫人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其他人应该不受任何限制地开发它们。“此外,镭对病人有好处,所以我们不应该利用它牟利。居里夫妇还将他们获得的诺贝尔奖大量捐赠给他人。
1906年,居里先生车祸去世,居里夫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实现她的科学抱负。巴黎大学决定居里夫人将接替居里先生教物理。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当夫妇俩分离出第一批镭盐后,就开始研究辐射的各种性质。从1889到1904,他们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辐射科学领域的探索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完成了《放射性专论》这本书。她还和别人合作成功地制备了金属镭。1911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两次获得世界科学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14年,镭科学研究所在巴黎成立,居里夫人担任研究所的研究主任。之后,她继续在大学任教,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她毫不吝惜地向所有想学习的人传播科学知识。从16开始,她已经学习工作了50年。但她依然不改那种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很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为了供妹妹上学,她愿意去别人家当佣人。在巴黎读书期间,为了节省灯油和取暖费,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学习,直到图书馆关门。提取纯镭所需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非常宝贵的。他们从生活费里一点一点攒钱,先后买了8、9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将辛辛苦苦提炼出来、价值超过654.38+0万金法郎的镭无偿赠送给实验室,用于癌症研究和治疗。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揭牌仪式。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去法国留学。但她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俄国占领,她对侵略者恨之入骨。当这对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一种新元素时,她将其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根和波兰的根是一样的。她表达了对被俄罗斯奴役的祖国的深深怀念。
7月1937日,居里夫人病逝。她最终死于恶性贫血。她一生创造和发展了辐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放射性物质,最后为这门科学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在她的一生中,* * *获得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10个著名奖项,获得了16个国际先进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牌;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职称超过100个。但她还是一如既往的谦虚谨慎。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点评+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第十二卷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和盛盐亭县双碑乡中心小学
2006年秋,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语文班在期末教学质量测试中取得了学区同年级第一名,并在去年的年度及格考试中实现了保持学区同年级第一名的目标。为了继续做好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前期的基础上争取本学期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上一层楼,继续保持学区第一,让大部分同学在各方面都有进步,为进入初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卷教学计划制定如下:
一、学习情境分析:
从学生上学期的学习和考试情况来看,由于老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特别是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很快。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效果较好,特别是何、潘、冯良娟、、潘志鹏。但也有一些学生学习态度特别端正,非常努力,但学习成绩不好,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如周、刘果、、、刘、何明娟、李孝义等。如果这些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多下功夫,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也有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够努力,但他们在期末考试中表现出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洪、穆娟和杰。如果这些学生有更正确的学习态度,他们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后进生、潘红、李铭、穆士林、梁小虎、何、张宏川和何双全在期末考试中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其中,穆士林、李铭两位同学由于基础差,智力发展水平低,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而、潘红、梁小虎、何、张洪川、何双全学习成绩较差,主要是。
综上所述,这学期只要老师们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毕业考试也一定能更上一层楼,再创辉煌。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和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本教科书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14篇,略读12篇,选文6篇。
本书课文的安排注重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本书的课文分为6组,每组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1,阅读指南。排列在每组文本之前。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这组教材的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师生在教学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课例。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和思维练习。
每组4-5篇课文,内容或形式相关。
《课文精读》前有提示“预习”这本书的预习要求在五年级的基础上略有提高。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正文后有“思考与实践”。一般每节课安排3-4道题,部分课文后面有选择题,并标上“△”,供有余力的同学选择。选择题的加入体现了课内外教材的灵活组合。
读课文前有阅读提示。记者建议,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到两个思考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思路或引导学生从所读文章展开。
3.阅读并写出例子。在第二组和第四组课文之后,我们安排了“阅读和写作范例”,分别是“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和“远离阅读内容思考”。这两个例子反映了本书阅读和写作训练的重点。安排培训项目的两组要围绕培训项目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未安排重点训练的组,要注意综合运用前面的读写基本功,做到教学有衔接、有联系。
4.积累使用。在综合训练中注重提高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综合素质。积累和运用一般包括用心阅读、阅读、口头交流、练习和实践活动。“用心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主要是优秀的诗词、成语、对联、谚语、名言、警句;“阅读”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或其他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背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口语交际”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练习”,安排记录、想象、应用文的练习。第一期“积累与运用”安排了“编写自己的作文选文”,第四期“积累与运用”安排了“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这两次“实践活动”拓宽了语文教育的渠道,使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从“阅读指导”到“积累运用”,体现了从实践到认知再到实践的过程;从上一套教材到下一套教材,体现了循环渐进的训练过程。
这本教科书需要学习100个新单词。需要学习的生词安排在精读课文中,并在课后的方格和书后的生词表中标出。生词和多音字都是随课文音标的。括号用于生词,括号用于多音字。《阅读指南》、《预习》、《积累与运用》和选读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全部不注音,由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和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兴趣,教材编绘了许多插图。这些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时都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