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音箱真的那么好吗?
陶瓷特性
?“陶瓷、茶叶、丝绸”是除“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之外的三大发明。自古以来,陶瓷就有“声如磬”、“声如天籁”的美誉。陶瓷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釉面光滑,晶莹剔透,光泽柔和,温润如玉。我们拿着一件制作精良的瓷器,轻轻一弹,就会听到“咚”的一声脆响,犹如乐器的美妙声音,令人振奋——这必然与陶瓷和音乐有着必然的联系。
“陶”质地柔软,吸音效果好,“瓷”质地坚硬,吸音效果差。生产陶瓷音箱,首先要了解不同陶瓷对声音的影响:当我们知道陶瓷的厚度或局部厚度、出瓷率、陶瓷与瓷器的结合、是否上釉或部分上釉、是否留纹等数据时,,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音腔匹配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好的陶瓷音箱,即使腔体没有密封,也能输出低音效果。这就是电子工程师在懂音箱的陶瓷技师和懂陶瓷的结构工程师的配合下,精心进行腔体匹配的效果。这种效果是传统的木质和塑料材质的音箱在类似条件下无法达到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声音和陶瓷之间的* * *振动效应。
?只要掌握了这个* * *振动规律,陶瓷音箱就会成为音箱领域的一匹黑马。目前拥有这个数据库的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技术保密,企业甚至不愿意申请发明专利。
生产难度
?既然陶瓷和声音有一定的关系,那么陶瓷音箱应该早就普及了。为什么直到2012还找不到有一定卖相和专业水平的陶瓷音箱?这和陶瓷的换窑性质有关。所谓换窑,是因为陶瓷在1000多度的烧成过程中处于半熔融状态,所以陶瓷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变形、收缩、釉面效果等,无法控制,达不到恒容的效果。因此,用陶瓷制作的工业化电子产品几乎不可能实现。如果直接生产普通泥釉,报废率差不多是100%,也就是用配方泥釉。根据深圳大慈科技有限公司反馈的数据,报废率仍在30%左右。
?为了使陶瓷在自烧状态下公差小于50线(误差小于0.5 mm),湿泥的使用会受到收缩和窑位的影响。只要收缩不一样,公差肯定很大,电子部分无法和陶瓷匹配。如果窑位不同,陶瓷的烧成温度不同,也会影响收缩率。因此,制作陶瓷扬声器,我们通常采用半熟料干压成型技术。为了保守关键技术的秘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步骤:
1,在一定温度下制作半熟瓷粉;
2、在瓷粉中加入物质,研磨,过筛,雾化,选料;
3、将一定细度的瓷粉加水,达到一定湿度,干压成型;
4、将素食烧至特定温度;
5、瓷器精选,次品丢弃;
6、激光找平,直至所有瓷件公差一致;
7.釉瓷;
8、瓷器精选,次品丢弃;
9、激光找平;
10,将底火烧到更高的温度;
11,瓷器精选,次品丢弃,稍有误差者整平回炉;
12.施配方釉,烧至特定温度;
13,瓷器精选,次品丢弃;
14,根据贴花纸的温度贴花和烧制;
15,施釉釉烧至1130℃;
16,瓷器精选,次品丢弃;
17,电子设备。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面提到的第七和第十二个环节中,由于窑内温度误差较大,陶瓷的收缩率会受到影响(通常误差可达40-100线),所以建议不要补窑,空出来的位置是温度无法控制的地方,可以倒空,也可以造其他普通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