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创造了什么?

中国古代有很多能工巧匠。三国时期的马军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他技术高超,在传动机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当时人们对他非常尊敬,称他为“马先生”,称赞他为“天下之名”。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争权夺利,封建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三国时期,虽然战争没有停止,但就整体环境而言,还是比较稳定的。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更加注重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恢复和发展生产,需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马军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他进行了许多科技发明。

马军,本名德恒,出生于曹魏统治下的扶风,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兴平县。扶风地处渭河平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比较发达,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地区。

十几岁时,马军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很可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然而,他能够努力学习,读了很多书。除了从书本中获取渊博的知识,他还十分注重向有经验的工匠学习,通过对实际事物的仔细观察和研究,掌握了各种制作技术。据说马俊年轻的时候喜欢四处游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一名能工巧匠。然而,在他的旅行中,他学到了更多实用的知识和技术,为他将来的发明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马俊因为口吃,不太会说话。也许正是因为他不爱多说话,所以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思考,开动脑筋,勤勤恳恳做事,为他的成长带来了更大的好处。在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术之后,马军再也没有在别人面前吹嘘过。所以,马俊年轻的时候,人们对他高超的球技并不太了解。看来青年时代的马俊是个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的人。

马俊是去了首都洛阳做官后才出名的。在曹三年间,他在魏国当过大夫,后来又当过大臣。博士是学有专长的官员,他给东西的职责只是处理皇帝身边的一些问题。这两个官职都是顾问性质,没有实权。当然,他拿不到多少工资。再加上马军既不讨人喜欢,也不善于辞令,所以在朝中很不满意。

据史料记载,马俊当医生的时候,生活还是比较清贫的。为了摆脱困境,他潜心钻研技术,希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马军的发明创造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通过改进织布机。

提花织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丝织机器,可以织造提花丝织品。西汉时期,河北巨鹿的妻子陈宝光发明了织布机。这种斜纹织机有120组经纱,需要120个踏板。织一根散丝需要两个月。由于工艺复杂,费时费力,织出来的丝价格很高,“一匹马值一万元”,一般人根本买不起。后来经过改进,有人把提花织机简化为60踏板或50踏板。每个踏板操纵织布机上的一组经线。虽然做了这个改进,但是操作起来还是很费力,效率不高。织一根丝还是要几十天。

马军决心改进这台丝织机。经过深入研究和多次试验,他终于改制成功,造出了新型斜纹织机。这种斜纹织机将原织机上的五六十组经纱组合成12组;这样只需要安装12踏板。同时,他还在织布机上设计安装了一些其他装置,使其更容易操作。新的斜纹织布机把生产效率提高了十倍以上。不仅大大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而且织出的丝织品花样层出不穷,花样繁多,质量也比以前更好。马钧对丝织机的改进,不仅促进了中国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家庭用织机的制造和普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果说斜纹织布机的改进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那么马军发明的“翻车机”则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当时洛阳城里有一块空地,非常适合种菜。但由于这里地势较高,无法引水灌溉,所以一直荒芜。马军看到这种情况,觉得让这片耕地荒芜太可惜了。于是,为了把这片荒地变成菜园,他决定研发一种提水工具,解决灌溉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精心设计,终于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提水工具。这个工具叫做“翻转”。他做过很多试验,证明了翻转可以把河水掀上斜坡,非常有用。据史书记载,马军创造的翻车可以“自给自足,人多更出”。也就是说,翻车可以把河水吹上岸,自动倒掉,不断循环。由于结构灵巧,不需要太大的力气,所以连小孩子都可以操作。水翻滚的时候把水提起来效率很高。这样不仅把洛阳城里的荒地变成了菜园,而且在中国农村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马军发明的翻车机流传至今。因为翻车时用来擦水的木叶是一节一节连起来的,就像龙骨一样,所以又叫“龙骨水车”,简称水车。因为是用双脚踩踏操作的,所以也叫脚踏。马军发明的翻车机虽然没有保存下来,但从后人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提水工具的样式、结构和制造方法。

在元代王镇的《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对马钧的翻身创作有所描述。根据这两本书里的记载,可以知道翻车的结构。它的身体由长约6.7米的木板制成,凹槽的宽度从0.132米到0.231米不等。凹槽里有一块街道板。木槽两端安装有大小轮轴;长轴在木槽上方,短轴在木槽下方。然后在轮轴上放一片连在一起的叶子。大轴两端配有拐杖,放在岸边的木架之间。操作时,人扶着木架,踩着拐杖,树叶随着车轴转动,河水就在槽里沿着人行道吹上岸。王镇钦佩地说:“水工具中的机械巧妙敏捷,但这是最。”翻车的发明受到高度评价。

马钧担任大臣时,曾与朝廷官员高和将军秦朗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古代是否有南导车。

传说在中国古代,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西周的时候,周公也做过指南针,但是没有流传下来。马军对这种指南针很感兴趣,想做出来。当时朝廷的一些大臣对此持怀疑态度。有一次,高和秦朗说,古代没有指南针,只是一个传说。但马军说:“古代大概有南导车,后来没人研究,就失传了。这有什么深刻的?”高和秦朗太嚣张了,平时看不起马军。这时候,他们见马钧敢反驳,便冷笑着笑道:“先生,你的名字叫君,字贤。君是陶的典范;秤可以用来称东西。如果重量不准确,怎么做模型?”听了这话,马军很生气,不想再和他们吵了。他说:“和空话争辩是没有用的。我们不妨试一试,得到证明。”

高和秦朗向报告了此事。于是,魏明帝命令马军制造一辆导游车。马军日夜苦读,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成功制造出指南针。这个指南针在实际表现中真的很灵巧。无论司机把它转向哪个方向,站在车上的木头人总是指向南方。它的微妙之处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人们称赞马俊,就连高和秦朗也不得不在事实面前认输。

南导车又称南导车,是一种用于指示方向的双轮车。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一大成就。遗憾的是,马军的指南车并没有保存下来并以实物流传下来,其制造方法也没有记载。所以历代都有研究制造。尤其是宋代的阎肃,在改造南导车方面成就最为突出。根据《宋史》中关于阎肃等人制造指南车的记载,可以推断这辆指南车的构造可能与马军制造的指南车大致相同..

除了指南针,马军还创造了一种可以连续发射石头的军事仪器,叫做“送石车”,也可以叫射石车。说到弹弓,还得从诸葛亮发明的弩说起。当时,魏国和蜀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蜀国宰相诸葛亮创造了一种利用机械力量连续发射箭的武器,叫做“连弩”。据说一次可以射出10支箭,杀伤力很大,对魏兵威胁很大。马军看到弩后,认为这种武器很巧妙,但并不完美。如果再改进一下,可以增加5倍的杀伤力。他没有改进弩,而是发明了旋转弹射器。原来有一种单发投石机,一次只能射一块石头,而且射出的石头经常被挂在敌塔上的湿牛皮挡住,威力不大。经过研究,马军对这个弹射器进行了改造。他做了一个木轮,把几十块石头挂在木轮上,靠机械力不断转动木轮,然后割断绑在石头上的绳子,于是石头一个接一个地射向敌塔,速度快如闪电。在制造弹射器的过程中,马军曾尝试在轮子上挂几十块砖瓦,能射出几百步。在当时,这种旋转弹射器确实是一种射程很远的高级攻城武器。

雕刻精美的木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这些木偶不能动,只能作为观赏的装饰品。但经过马俊的巧妙构思和制作,木偶得以活起来。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一位朝臣送给魏明帝一套杂技木偶。这些木偶雕刻精美,但就是不能动。魏明帝想到了马军,看他能否设法让这些木偶动起来。在召唤马军时,魏明帝问他:“你能让这些木偶自己动起来吗?”马军回答:“是的!”魏明帝又问:“你能让这些木偶表演得更远吗?”马军再次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所以魏明帝让马军去做。

马军接受这个任务并不容易。他把木偶带回家,反复观察,仔细琢磨。经过一番苦心研究和设计,我们制作了一个又一个能表演各种动作的木偶。他首先用木头做了一个小舞台。舞台下面安装了一个木制的齿轮,齿轮是靠水驱动的。然后用木头做了各种男女木偶。这些木偶在舞台上,通过机械装置与台下的齿轮相连。当齿轮转动时,它驱动舞台上的木偶,那些木偶开始表演。木偶表演丰富多彩,有的击鼓,有的吹号,有的舞剑,有的倒立。至于筋斗、叠罗汉、春米、斗鸡,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木偶冒充官员,表演坐在教室里的样子。真的是百变,好活泼。魏明帝和他的大臣们非常高兴看到这场精彩的木偶杂技表演。

马军创作的这种有趣的活动木偶,被称为“水变百戏”。活动木偶的制作不仅给人们增添了欢乐,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显示了马军对机械传动作用的深刻认识和掌握,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