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正专利

官制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之一。这个系统最重要的特点是军事和农业的结合。政府军士兵通常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工作,在农场间隙训练,战时参军打仗。政府军士兵要自带武器和马匹参战,全国各地都有折叠屋负责政府军士兵的选拔和训练。它由西魏实力派大臣宇文泰在大同时期(535 ~ 551)所建,在北周、隋朝、初唐时期日趋完备,到唐太宗时期达到顶峰,到唐玄宗天宝年间(742 ~ 755)废弃,历时约200年。

官兵制度最初起源于北魏的鲜卑人当兵,汉人当农民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义务劳动,当兵成了鲜卑人的专利。相反,汉人从传统的三军制,即上马为兵,下马为农,变成了纯粹的有教养的农民。这一政策明显带有民族隔离和歧视的色彩。

北周后期,由于与北齐的战略对抗,鲜卑人严重不足,开始招募汉人为府兵。隋文帝任北周丞相时,下令西魏被赐鲜卑姓的汉人恢复汉姓,开始打破鲜卑人是军人,汉人是农民的规矩。隋开帝十年(590年),隋文帝下令将府兵全家纳入郡县户籍,兵仍在军中,但兵本身归军政府指挥。

唐朝沿袭了隋朝的基本制度,包括最重要的官兵制度。经汉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完善后,在全国范围内设立633名府兵,管理府兵,并将府兵制度与均田制相结合,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又保证了士兵的质量,农战结合,藏兵于民,使唐军成为无敌雄狮,唐王朝的疆域。

但在鼎盛时期被废除,这一切都发生在唐朝国力最强盛的“开元史圣”,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按照一种普遍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官兵制度的崩溃起源于唐玄宗统治的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被破坏,导致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有的沦为奴隶,有的逃亡,导致大量士兵流失,长期存在的官兵制度失去了意义。

但这种说法非常可疑,因为直到公元742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户数和户数都比732年有了明显增加(786万户,732年4543万户,742年852万户,4890万户)。显然,逃离家庭并没有大规模发生。

事实上,早在公元749年,宰相李以行政命令正式终止官办军制之前,大规模的边防军早已职业化,也就是说,官办军制衰落的根源应该更早出现。

那么,具体是什么时间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大唐的军事行动中找到一些线索!

从初唐到中唐,虽然唐朝为了扩大疆域,继续使用外族军队,但由于周边国家和民族处于绝对劣势,唐军大部分时间都是发兵进攻的一方,能够从容招兵练兵,招募官兵或农民在军中服役三年,完全能够达到要求。但到玄宗时,一方面由于吐蕃和渤海国的崛起,压力不断增大。

另一方面,玄宗对边境工作的过度赏赐导致边境冲突频发,形势的变化导致军事部署由“虚外实内”向“虚内实外”转变,大量精锐部队部署在边境,常态驻扎。这样就只能就地招募士兵,而由于战争频繁,士兵不得不完全脱离生产,职业化,才能有效解决帝国的国防问题。久而久之,失去作用的政府军士兵自然就慢慢疏忽,最终完全失去作用。

综上所述,官兵制度的兴衰,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外部面临的战略形势演变的结果,即战略进攻的大局转变为战略防御,迫使军队职业化。相比之下,均田制崩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完全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