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蓝v

烧了近十年的乒乓球器材,器材的热度也渐渐“降温”了,但每次整理组合这些各式各样的器材,我都大有感触。套用一句大师的话:得失之间,一切都是注定的:乒乓球器材没引进来的时候,你看木是木,板是板;后来才稍微了解了一下美。我看到了木不是木,板不是板。现在说说装备,见木还是木,见板还是板。

大概98年我再次拿起球拍的时候,手里已经有了一个成品多年的DHS球拍:

1 DHS双喜:那时候球拍基本都是品牌的,多年不变。橡胶老化无光泽,木材层开裂。它的拍子不怎么样,就是所谓的“飓风王”、“飓风豪”都只是Stica的翻版,没有什么新意。至于胶皮,开创了国产胶皮的先河,加上倒胶之风,正手胶皮称霸全国。的确,用胶水打粘胶皮是最好的办法。至今仍是粘胶套的标杆,无人超越。在收敛剂外套再次使用之前,大部分正手用的是39度飓风3。感觉最好的一次是在北京参加全国系统比赛。第一遍是以“俄法”为底子,然后刷了7遍。真的很酷。DHS的成功在于它拥有核心竞争力。在灌胶时代,它有自己的可以配置粘性橡胶的海棉。DHS牌木材层开裂,无法使用。当时对设备一无所知。请给我一套200元左右的全套球拍,还有一个银河的碳板(具体型号忘记了)。那时候还没有橡胶套的概念。正手和反手都是日本的“炸弹”海绵,一个红一个黑。正手胶是蝶泳的一个牌子,反向胶是专业队给的729。这个配置感觉比原来的球拍好多了。

银河:除了它的底板是第一次用,后来就再也没用过了,就用了几块橡胶。银河系没有自己的特色,错过了很多扭转局面的机会。

3 729:是“盖胶”的创始人,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当时“一皮难求”,用了一年多才拿到729反胶。后来买了很多729-2和729的细单胶套,729-40H和- 40S的胶套,最近又买了两块729-08,还有一些涩涩的日本海绵极致胶套。729胶确实很粘,但是底皮比较厚,即使灌了胶也很难渗透,有拖后腿的感觉。虽然后来用了日本和德国的海绵,但可能是DNA不合适,仍然不能代替傲慢。国内橡胶套的生产厂家错过了几次改小球变大球、有机变无机的机会,没有花大决心、大力气、大力气、大科研攻克“无机海绵”的难题。他们没有自己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无机的中国式内能海绵,可以和粘性橡胶混合而不影响速度。

大概过了不到两年,Galaxy底板的手柄不小心坏了,让我心痛不已,不得不更换。那时候我对设备还比较淡漠,不太了解。我也让那个同学给我拿个好点的底板。他带我去了一个教练家,看了一个当时市面上没有的日本最新款底板。打折后是750元(以现在的工资水平,值2000多元)。当时心里一紧,又是隆冬,有点舍不得放弃工资。但我拿出来看了看。呵呵,做的很漂亮。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莫斯菲尔德被缠住了。从此,他去烧装备,再也没有回来。这块板是蝴蝶芳香碳哀牢石。

4蝶泳蝶泳:日本在五六十年代曾经是乒乓球强国,但在七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乒乓球器材在世界上早就占据了领先地位,几乎无处不在。蝴蝶是老大。它有三大法宝:第一,非常擅长在明星之间造势。蝶泳主球板的名字往往以知名球星的名字为蓝本,善于挖掘“潜力股”攻城略地,比如第二,“多个”:一个乒乓球拍可以有多个名字,比如五个名字的施拉格。三是“精”:即使是经典的结构,也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进一步细分调整,不断繁衍,直到可能覆盖的市场密不透风。蝴蝶最擅长的纤维板结构“3+2”,即三层木质夹层,两层复合纤维板(泡桐大芯+芳纶+AYOUS表层材料)的Viscaria,衍生出了很多知名的板球板。流行的TAKSIM是VI的直板版,还有Bohr和Metz,我的Ailet是女性专用的横杆,手柄小巧精致。虽然是小球时代的产物,但在大球和无机时代依然经典。慕童的大核心决定了对方球的力量会适当转化为我们的使用;第二外层的芳纶+碳纤维,手感略硬,几乎不影响持球,手感清晰。中等强度击球时,和纯木板差别不大,正手反手自由发挥,弹跳有力。正手抢冲半出,下旋稳猛,退赛后力度不减。几乎是我在第一时间使用了艾蕾特,同时开始用直板的内能橡胶雷“狂烧”。

日本首先在乒乓球运动中使用海绵,从而发明了弧圈球技术,使乒乓球运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此,橡胶技术方面专利储备丰富,技术优势明显。第一次换板的时候用的是蝴蝶胶皮,海绵是“炸弹”,非常好用,所以对收口胶皮情有独钟。我一直买了6块Sriver系列的蝴蝶和近20块Flextra,tac ire-C等胶皮,2块Bryce,正胶,生胶。Sriver是前无机时代30多年的经典,有很多明星组合。文章中有一个形象的描述:虽然没有粘性,但是柔软易变形的面粉胶在碰到来球后会牢牢包裹住来球。它会在整个搓球过程中像厚实的手掌一样紧紧抓住传来的球,将自己完全蜷起,然后在球落地的瞬间弹出,将储存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球的动力。而这样一种底部强度充沛的胶皮,比后来的大部分胶皮都要轻,这也为弧圈球手获得足够的挥杆速度提供了可能。事实上,日本人是胶水禁令的发起者。当国际乒联(ITTF)主席提出禁胶令的时候,中国人还沉浸在有机的快感中,日德就已经规划好了无机的未来。90年代初,butterflies推出了Bryce这种内置能量的橡胶套,并将其命名为High Tension。但是,他们没有在胶合和海绵上做文章,而是选择了侧蒙皮本身作为突破口。可以说速度快,力量大。前后买了2件,但说实话,在实战中感觉无法穿透,感受不到它的威力。不如斯里弗,就入库放南山了。最近突然想到,连续涂7天膨胀剂,速度,旋转,控制,防守,近台打法,上下旋,中远台拉,都是翻天覆地的革命感觉。

Tibhar挺拔:挺拔在欧洲是大公司,在中国却不温不火,很多球友甚至不知道它的品牌,让人感到悲哀。挺拔公司个性鲜明,我喜欢个性,所以我很着魔,在挺拔身上花了很多钱。先说一下胶皮和第一块内能胶皮的使用。

265438+20世纪初,因为想参加第一届全省业余乒乓球比赛,不知怎么就走火入魔了。我在磨毛邮寄了一块Rapid D . Tecs(我用的第一块可以上胶),将近400块钱。货到后,包装很醒目,用一半塑料一半纸板封在一个盒子里,像电池的包装,橡胶表面有一层半透明的保护膜。整个胶皮就是一个字:软。海绵是软的,但是手指稍微用力一按,内力很强抵抗手指;面胶比较软,像人的眼睑一样柔软,有一定的粘性。试打时,第一感觉是控制一流,劈砍长而深,挥杆短而不高;防守能力也不错,更容易消化对方来球的速度;攻击速度快;进攻球时,板快掉,但用力拉球时,球被吃得很深,有明显的瞬间停顿,和发球时一样。那种响亮清脆的金属声至少能吓到人。比赛的时候,很多人问,这是什么橡胶?大概是武器助人为乐,那次比赛获得了年龄组全省第四名,从此和挺拔结下了不解之缘。购买世界上第一个内部能源橡胶(格拉斯德。Tecs),第一个内能橡胶(Speedy SoftD.tecs),少有的进攻防弧橡胶和防守防弧橡胶。

谈挺拔速软D . Tecs(内能正胶)

这款橡胶套是一款为44 mm软球设计的内能正胶。这块橡胶很“奇怪”,海绵有2.0薄;软比其他正胶更软。被减速力挡住的球很慢;卓越的打浆速度;下沉球下沉甚至超过563;桌上的球处理的很细腻,手感很好。感受一下球打在海绵上后又回到板子上的感觉,非常爽。一块很有个性的橡胶,如果想挑别人的毛病,建议用它。练习两三天你就应该适应它的表现了。

爱屋及乌,同时买了三个直球板,还有山姆高能双面异质5夹板(北京东协黄健江早期打长胶用的就是这个板);动力7 7夹板;轻碳王。在欧洲阵营中,正直一直是一种反常现象。第一次以巴尔萨(Balsa)为芯,首创小提琴板。它的夹层结构很独特。拍柄色彩鲜艳,做工精致,球感更柔和,更容易做弧,双层轻木板摆动更轻,能旋转球,借力稳定,手感扎实。

6 STIGA Stica

STIGA是瑞典知名品牌。他的策略是用科技概念再造经典,而不是明星,直接叫板,避免因为明星过时而导致球板没落,成就经典传奇。有一篇文章说日本品牌的哲学是“我有那么多种球板,有一种会适合你”,所以瑞典人可能相信“我的经典球板可以适合很多人”,所以CL、EG、OC、TO、AC、crystal等等经久不衰。中国很多国手都在用STIGA球板。除了“阿尤斯+阿尤斯”系统,它的秘诀是STIGA独特的胶合板胶合技术,打造了良好的“吃球”感、控制感和力量感。我买了OC和铝管王。铝管王的速度是当时最快的。它适用于直板和横板。它能够拉球、击球,还能很好地吃球。其实粘合剂里加了铝粉,钛管王加了钛粉,晶王加了水晶粉。大家对STIGA的了解可能是很多人只知道它的球板。其实它的橡胶套挺好的。据这里的一家设备供应商介绍,中国区总代理是一个营销观念陈旧的老头,有点有心人的味道。STIGA的胶皮是日本加工的,但是和日本的胶皮有些区别。我买了CarbonSoon和Innove两种胶套,包括ACS(使海绵发泡更充分,使单位体积的海绵中橡胶体比例更低,因此胶套重量减轻10%-15%,更“主动”)和MegaTension技术(将ACS原理应用于胶套,重量减轻提高)。这两个技术很神奇,接受服务时不会“吃转”,可以放心挑打;防守弧线的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不管球来了多少圈,都容易被迅速“消化”,真的有点“反”。海绵里加了CARBO粉,声音很大,很扎实,很实用。我建议你不妨试试性价比高的灯王。肯定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