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安发表的科研论文和著作;

截至目前(2009年),共合著专著1部(黄土洞穴灾害,科学出版社,2007年),申请专利6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有:

[01]李希安,黄润秋,黄土崩解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第28卷(A01): P3204-3213(收录于EI)。

[02]李安,彭建兵,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稳定的水基泡沫,化学论文,2009(被SCI收录)。

[03]西安李,。乔,亚红。邓,润,&景辉。康,黄土隧道侵蚀速度的试验研究,第11届IAEG大会,新西兰奥克兰,2010(已接受)。

[04]李希安,彭建兵,陈志新,等.黄土洞穴侵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第29卷(1): 78-84 .(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05]李希安,乔晓英,彭建兵,马润勇,大型天然黄土洞穴系统野外冲刷试验,工程地质,2009。(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06]李希安,彭建兵,马润勇,等:黄土洞穴灾害及其形成演化机制,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 .(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07]李希安,彭建兵,陈志新,,工程地质学报,2007 15(4).(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08]李希安,彭建兵,等.公路黄土路基动力参数的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6月,第22卷(6): 87-91 .(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09]李希安,彭建兵,等:湿陷性黄土地区土洞侵蚀模型研究[J],2005年9月,12(6): 25-27 .(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10]李希安,彭建兵,等.公路黄土路基湿陷性室内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5年9月,第22卷(9): 93-96 .

[11]李希安,等。湿陷性黄土地区黄土洞穴对公路的危害研究。陕西建筑2005 (2)。(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12]李希安,彭建兵,等.土洞对公路工程的危害及其致灾机理[J].公路交通技术,2005年9月,第22卷(9): 61-64 .(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13]彭建兵,安:黄土洞穴环境灾害效应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5,第33卷,(4): 1-7。(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14]彭建兵,安等.公路黄土中隐伏溶洞分布规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6月,第22卷(6): 1-5 .(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15]李希安,彭建兵,等.黄土高原黄土洞穴成因研究[J].公路2005,11,(11):142-146 .

[16]李希安,彭建兵,等.黄土洞穴灾害与公路水土流失研究[J].公路2004,65438+2月,(12): 70-73 .(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彭建兵,马润勇,卢全忠,李希安。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灾害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 (3): 457-466。(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18]李希安,彭建兵,等.湿陷性黄土地区土洞侵蚀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6月,10(2): 28-32 .(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19]李希安等,《Xi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2003年5月,第19卷,第3期,p50-52。(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20]李希安等,黑垆土地质特性的初步研究,全国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年5月,p433-436,人民交通出版社。

[21]李希安等,克拉玛依油田砾岩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6月5438+00,第10卷(增刊),p248-254。

李希安等,BP神经网络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地球探测科技新进展2002,65438+10月,p136-139,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3],吴,,等. Karagoles油田U组储层特征及评价.安工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24卷第3期,p36-40 .

[24]李希安,彭建兵.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评价黄土边坡稳定性、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13卷,第4期,p56-59(源学报).

[25]李希安,谭成谦等.克拉玛依油田8区尚可组砾岩储层测井描述.安工学院学报2001 . 9 . 23卷3期p3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