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历史地位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画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功利,二是中庸。比德的手法应该可以在《诗经》中找到,不能算是孔子的专利。《诗经》当然被后世接受为儒家经典。
社会功利性表现为“教化”,即以育人为目的,以好的内容为绘画题材,这在中国早期人物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功利性在中国画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弱化,尤其是山水画和文人画兴起后,几乎不再见到。
中庸最初是否用来套用老子的道,不得而知。在中国画中的应用就是“正”之下的和谐与画面的整体统一。(注:Ya一开始应该解释为正)
比德技法在中国画中生命力最长,每个时代都在绘画中使用。
儒家思想不能理解为孔子的思想,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所包含的思想。
例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其中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吴东魁先生显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思想中“仁”的烙印。
吴东魁对儒家文化的理解是深刻的。他曾这样解释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济世”的理想:“我们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济世’。如果把这个逻辑反过来,那你就穷不下去,你都没饭吃了,还谈什么济民?”
这是为了帮助人们。多年来,吴东魁先生没有坐在书房里,而是一直在积极“入世”。他每年至少参加六场拍卖,拍卖成交额巨大。他已经成为艺术界公认的“财神”。但长期以来,吴东魁一直奉行“静以修身,俭以修身”的养生之道,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每天早上5点,他醒来,静静地在床上坐几分钟,伸伸懒腰,然后出去散步半个小时,欣赏早晨的美景。一日三餐以素食和粗粮为主。只吃一半饱。
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儒家体现了如何修身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家与自然、天人合一,体现了“以德为生,以仁为靠,以艺为游”的色彩,这在中国传统书画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书画大师都是身居朝鲜的官员,擅长书画。他们的艺术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观、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理解。或者,他们可以用赏心悦目的山水、花鸟,用字画表达一种自然的情感。或者用特定画面的含义象征孤独,表达对当时统治的反抗;或者用漫不经心的笔表达人生的挫败感。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画,都成为艺术家表达生活感受和喜怒哀乐的符号。
例如,八大山人(朱耷),原本是明朝的一个宗室,失败后,毁了他的国家,成为一个和尚。他一生忠于明朝,假装是明朝的遗民,拒绝与清朝合作。他的作品经常用象征的手段来表达他的感情,如画鱼、鸭和鸟,它们都用白色的眼睛看着天空,充满了固执。这种形象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苍凉之景,留山留水,悲凉之感溢于纸上,可谓“再无墨点多泪,山河依旧是旧山河”,“想看图时,亦可写写宋山河”,可见对绘画的眷恋,以此来表达对旧朝的眷恋。因此,只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古代文人通过简单的笔墨绘画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了“85思潮”对西方艺术形式的激进模仿和复制后,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源于艺术家有意识地意识到,照搬西方文化形式是一种分裂民族文化传统的行为。艺术家的“模仿与临摹”原本是想进入与国际艺术形式同步对话的平台。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艺术方式除了创新意识和激进主义的整体西化,更是直接打破了自己以西方价值观为参照系的民族文化基础,难以拥有与世界文化平等对话的权利。
随着国门的打开,外国的艺术形式被更多地引进和了解,中国人开始理性思考东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话题,逐渐意识到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具有魅力。于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开始表现出重新的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极大热情。国画及其背后的文化积淀再次引起关注,并介绍了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在这种民族文化自信的激励下,艺术家们投身于自己的艺术探索,中国水墨画出现了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呈现出艺术形式多元化的状态。
中国画坛从未停止对水墨画的创新和改进。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抽象水墨画,作为一种多元元素,以中国式的抽象水墨与书法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超越传统水墨画的艺术表现。画家强调生命激情、直觉和无意识的宣泄,偶然效果的把握,画面的冲击力,作品的构图效果,媒介特性的挖掘,艺术语言的净化。后来,出现了一批表现性水墨画家,如李孝萱和刘进安,他们更注重内心世界和个性的表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技术改变了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年轻人积极参与新技术,使得水墨画艺术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不断向外界拓展。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世界艺术潮流的融合渗透,也为水墨创作者提供了选择和发展艺术个性和才华的空间。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变革的趋势,水墨艺术不断扬弃自身,走向更广阔、全新的世界是必然的。就创作心态而言,当代批评家徐恩存认为现当代水墨艺术一直面临着两方面的激励。一是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反思意识或怀疑精神的增强,使他们能够冷静审视曾经“神圣”的水墨画体系,坚决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二,旧的笔墨秩序的瓦解并不意味着新的笔墨秩序的立即建立和完善。西方和现代派艺术的引入一旦与中国的水墨体系发生碰撞,必然会动摇传统的神圣性和独特性原则及其根深蒂固的中心地位。
传统文化中一直体现着笔墨趣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自然观和人生观。当代艺术家在借用和延伸这种表现形式和精神实质的过程中,无法回避这一事实。只不过当代艺术家面对的是当代的文化处境——他们面对的或者想要表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交流的时代,一个高科技高消费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代工业化的社会生活状态出现了强调结果、功利、冷漠、物欲横流、人性迷茫等反人类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当代水墨画艺术不仅面临着情、墨、自然相结合的古老问题,也需要应对这一现实并加以关注。这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也是艺术家无法回避的当代艺术处境。
当代中国水墨艺术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作为传统可以依赖的坚实的标准体系。在此背景下,艺术家们不断探索自己,产生了多样的艺术特色,水墨艺术的生命力也在不断绽放。中国绘画的精神是继承,不断吸收,不断创新。历代绘画大师石涛和八大,都是前车之鉴而不鉴的例子。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几行字和一些笔墨趣味,而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和过硬的修行去开拓水墨艺术的新境界。
自己拼凑。写一篇论文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