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特点
第一,语言和文字的分离。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拉大了与后世口语的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文人有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写文,重在雅正。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与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产生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第二,持续时间长。直到五四时期,文言文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代代相传,其语言成分基本保持不变。比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和常用虚词的用法,在历代文言文中都有保留,甚至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在文言文中也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但在文言文中仍然可以使用。虽然后世在模仿中难免会掺杂一些当时的口语,会给文言文带来一些微妙的变化,但总体来说,文言文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上基本保持了原貌。
第三,文笔简洁。中国重要的古籍大部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很多不朽的著作也一直以简洁明了著称。可以说文言文本身就包含了简洁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和复音词较少;第二,文言文经常省略,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语言的锤炼,讲求“微词大义”,于是形成了文言文的风格。
第四,古代奥运会难以理解。由于年代久远,脱离了口语的文言文越来越难懂。歪歪扭扭的句子,生僻的古字,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名称和规定……这一切都成了初学者眼中难以捉摸的“神话”。因此,注释古籍,解决疑难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追求的任务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文言文,让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于书面语。文言文作为一种常见的书面语言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文言文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得以传承,文言文功不可没。
但另一方面,文言文也有非常严重的缺陷,在历史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从五四时期对文言文的猛烈抨击就可以看出:文言文的缺陷之一是不利于文化教育的普及。由于文言文与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学习和使用文言文成了少数学者的“专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旧中国的愚昧落后。鲁迅在《栾街亭杂文:中国语言的新生活》中说:“中国的所谓汉字和中国语言,已经不是中国每个人的东西了。”文言文的第二个缺陷,不利于思想的自由表达。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但是,很难认为文言文是“内部语言”。而且,刻板的文字也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五四时期,叶圣陶先生曾撰文说:“汉字难学的主要原因是语言和文字的不同。在方巍写作之初,他寻找材料,并按顺序整理。他的想法和他的嘴是一致的,但是如果他想在纸上写,他必须翻译成文言文,所以他写的不是他想的。与此同时,翻译的过程非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