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原型是动物还是什么?
与会者集中讨论如何纠正龙的名字。由于作者发表了《纠正龙、西、恐》一文(《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第6期,2010),所以我在会上没有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会后觉得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需要从龙洞和西雉这两种原型动物的角度来明确这个问题的解决,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供各界人士参考。
古人说字不正,名不通顺。以前中国人把中国的“龙”翻译成外文(英文)的时候,为了方便,就用一个西方邪恶怪物的名字“龙”。同时,在把西方的龙翻译成中文时,没有权衡利弊,就用了“龙”字;上述错误翻译使龙在世界文化领域吃了大亏,稀里糊涂地把一盆脏水和臭水泼到了原本形象吉祥进取的龙身上。有鉴于此,是时候为龙正名了。
目前已有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要纠正龙的名字,首先要从龙的翻译入手,即中国所说的“龙”字,应翻译成英文“Loong”或“Loongdm”(意为娃娃鱼,其中“dm”为英文娃娃鱼“' Megalobatrachus davidanus '”。英文单词“Dragon”(一种邪恶的多头怪兽)要翻译成中文单词“雉”,以区别于loong。生物学中的“恐龙”以前翻译成中文的“恐龙”,应该更正为“恐龙”,以示与龙无关。其他语言的翻译也应参照执行。
1989年,我写《奇妙的生肖文化与游戏》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在生肖文化中,所有的动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或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动物。因为“生肖”的含义是指人通过模仿一种动物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所以龙应该是水生动物的代表(龙王在雨中行走、龙舞求雨的观念和习俗都来源于此),就像鸡(凤凰)是飞鸟的代表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甘肃甘谷县西平出土的巨鱼纹彩陶瓶,属于马家窑文化的下型。它的鲵鱼身材,脸像人的脸,下颚下有胡须,还有个性化的造型,有学者认为这是人类的始祖伏羲的原型。事实上,古代传说中所谓的“伏羲蛇身”很可能是指最开始的“巨体”,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龙身”,说明龙的原型来自大鲵,龙的后代其实也是由此而来。古代汉字“龙”是对大鲵的象形描述。
娃娃鱼学名娃娃鱼,分为大鲵和大鲵两种。大鲵又名浣熊,身长2米。它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前肢有四个手指,后肢有五个脚趾。头上有明显的疣粒,从颈侧到体侧有皮肤皱纹,主要是鱼、蛙、虾。可能是先夏时期的巨蟒体型较大,所以有资格被后人神化为龙。
《水镜沂水笔记》引用广智的话说:“鲵鱼声如童声,有四足,形如鲱鱼,能治牛,出沂水。”所谓“能治牛”,就是沂水的鲵鱼挺大的。屈原在《楚辞》中问:“你怎么能和龙一起游泳呢?”?哪里会有这么大的角龙,可以驮着一只黄熊在河上?所谓的“一种龙”也可能指的是娃娃鱼,乘龙的传说,无论是人还是神,旅行应该来自于此。
《本草纲目四》说:“鲵鱼,在山涧中,似有四足,一尾长,能爬树,声如孩童之啼哭,故称鲵鱼,为人鱼。”因鲵鱼能爬山椒树,故又称山椒鱼;曾经有人看到大鲵爬上一棵树,大张着嘴,嘴里含着水,吸引鸟儿喝水,并趁机吞下。大鲵在水中、陆地和树上的生存能力,可能被后人用成龙下水的神奇能力夸大了。
此外,龙还有两种特殊的习性,一种是“二龙戏珠”,另一种是“烛龙放光”,这两种习性也与娃娃鱼密切相关。雌性大鲵产下的卵是串珠状的,雄性大鲵会把卵裹在身上保护它们。有时两只雄性大鲵争夺串珠蛋,称为“二龙戏珠”。根据《山海经》中的记载(参考《画山海经》全三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人工光源的发明者是帝舜的两个女儿,小明和烛光,娃娃鱼油是一种非常好的灯油。关于“烛龙放光”的记载实际上是用大鲵(龙)。再者,正是因为祖先为了照明而大量捕杀巨蟒,导致巨蟒几乎灭绝,以至于人们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忘记了“龙”真正的样子。
我们知道龙的原型动物是大鲵,那么西方雉鸡的原型动物是什么呢?是《山海经》(又名《项妖》)中描写的九头怪相刘,《海外北经》记载:“* *大臣召相刘氏,以诗九首,食于九三。相刘到任,爵为泽熙。于杀相刘是血淋淋的,不能种五谷。玉珏,三岁三岁,以为帝王之台。昆仑以北,李柔以东。相刘,九面,蛇身而青。不敢北拍,怕* * *的舞台。台湾在它的东部。在平台的四面,角落里有一条蛇,虎色,向南。”
毫无疑问,在这个古老的治水故事中,禹是一个刚刚拯救了人类的英雄,而相刘则是一个邪恶的多头蛇妖。显然,这与古代西方传说中一位英雄打败邪恶的多头蛇妖“龙”如出一辙。再者,因为古代的洪水是全球性的,洪水时有多头蛇怪兴风作浪,这种事很可能发生过。因此,找到并确认中国先秦《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长蛇怪——西方雉鸡“相柳”的动物原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工作,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将“龙”翻译成中文的“相柳”,这无疑有助于明确区分西方雉鸡与龙。
鉴于之前将loong翻译成“龙”的错误,对loong乃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造成了不好的、负面的误解。从痛定思痛的角度来看,中国非常有必要制定一部“翻译法”或形成不成文的翻译习惯法,以规范一切翻译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将汉语词汇翻译成外文时,不允许使用贬义、曲解和误解的外来词;在将外来词翻译成汉语词时,一定不要在汉语原词上附加贬义内容,或者会引起误解和曲解的内容。
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存在一种非常不好的社会现象,笔者称之为“恐洋学者”,即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文化观念冲突时,总有一批学者希望中国文化屈从于西方文化。一个例子就是有人主张放弃龙的形象来迎合外国人的口味,这种现象应该在2012龙年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