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国内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上海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以满足社会和国家的信息技术需求、顺应国际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趋势为准则,营造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学术和研究环境,为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必要保障。实验室坚持对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前沿和前沿科学问题进行原创性研究,积极承担信息处理方面的国家科研项目任务,大力推动和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优秀人才。通过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合作与发展,将我们的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学术研究、交流和高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世界一流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和应用中心。南开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NKU,IIPLab)成立于1998,隶属于南开大学软件学院。黄亚楼教授任实验室主任,研究人员包括孙凤池博士、殷爱如博士、谢、石文轩、王超博士、邢树松博士和博士等8位老师。实验室现有博士生8人,硕士生19人,部分本科生已加入实验室。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文本挖掘与网络检索、智能机器人控制、移动机器人导航、多机器人协调、嵌入式系统、生物信息处理、中间件技术和交互设计。近年来,实验室完成国家863计划、攀登计划(B)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重点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30余项,在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系统等领域发表论文90余篇。
黄亚楼教授于1990—1994主持建立了国内首个工业机器人操作力控制实验系统GRAFC,并以此为主要研究开发者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双工业机器人协调控制系统。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微驱动机器人系统及其应用研究。1996年建成国内首个用于微操作的高精度机器人系统;1996,带拖车的移动机器人研究启动;1998年,国内第一个带拖车的移动机器人实验系统建立;自1996开始开展智能信息处理研究,设计开发了数据挖掘软件系统RoboMiner和Infox,在银行信用卡信息分析、民航收入管理研究、运动员体能测试数据分析等方面得到有效应用。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年来,实验室研究生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如IROS、国际金属材料会议、WCICA和WWW。许多在实验室学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了各种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黄亚楼教授的指导下,本科生高杰于2001获得第七届挑战杯三等奖。2003年,在黄亚楼教授的指导下,、、吴、、合作完成了DJ梦工厂,获得微软创想杯第一名。2002年和2003年,孙凤池博士连续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机器人消防大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2005年,黄亚楼教授、孙凤池博士、谢博士指导的本科作品在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中获得两项一等奖和一项二等奖。5438年6月+2006年10月,石文轩老师指导本科生参加IBM软件大赛,获得“最佳应用奖”和设计开放三等奖;2006年6月,孙凤池博士指导本科生参加微软全球嵌入式系统大赛,从8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前30名,并被微软赞助赴美参加决赛。2006年8月,孙凤池博士指导的学生参加了英特尔嵌入式大赛,获得三等奖。实验室博士生徐军获得2005年“微软学者奖”,博士生刘晶晶获得2006年“微软学者奖”。同时,多名研究生获得IBM奖学金等奖项。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注重与企业的合作。目前与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合作进行网络信息检索研究,与日立软件公司合作进行信息泄露检测研究,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探索创新研究。其宗旨是营造民主、开放、宽松、合作的学术研究环境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交叉,为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其目标是在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技术前沿有重要创新,为国家信息技术的长远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和人才。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有:知识网格、智能科学、大规模知识处理、自然语言理解与翻译、基于图像的人机交互、多媒体信息的编码与理解、大规模高维数据可视化等。
实验室的发展目标:适应学科发展和未来国家发展的需要,加强智能信息处理重大基础问题的探索,力争在若干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加强标准制定和专利申请。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培育自由探索的文化。进一步加强重要前沿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对外合作和学术交流。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国际知名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实验室承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973项。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互访,我们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现任实验室主任:陈锡林研究员;副主任:曹存根研究员。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南宁院士;副主任:诸葛海研究员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就是为了满足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要求。努力营造民主、开放、宽松、合作的学术和研究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积极承担国际和国家信息处理科研项目任务,大力推动和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交叉,为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必要保障。目标是在智能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技术前沿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为国家信息技术的长远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培养人才。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学术研究、交流和高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声誉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和应用中心。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非常广阔,也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上升阶段,所以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是由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建的校级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为丁教授,研究人员包括雷晓峰博士、聂如博士、陈伟博士、徐新征讲师、王力讲师、孙同峰讲师、张进讲师等7位老师。实验室现有博士生4人,硕士生12人,部分本科生已加入实验室。
实验室负责人丁教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带头人。同时也是中国计算机联合会资深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资深会员。是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是《信息科学》(INS)、《信息科学杂志》(JIS)、《IEEE模糊系统汇刊》(IEEE TFS)、《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国际知名期刊的特约评审员。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31篇,ISTP收录27篇。实验室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新理论与方法。专注于粗糙集理论、粒计算、支持向量机、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图像内容理解等方面的研究。
作为实验室的重要合作者和依托单位之一,石忠志研究员领导的中科院计算智能科学实验室实力雄厚,研究基础雄厚。主要从事智能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包括智能主体、机器学习、神经计算、认知科学等。,以及人工智能相关应用技术和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知识工程、智能决策系统、多媒体信息检索等。,探索智能科学和智能信息处理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近年来,实验室与中科院计算所智能科学实验室开展了全面的合作与交流,包括合作申请国家项目、申办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派研究生到计算所交流学习等。实验室热忱欢迎国内外同仁学术交流,欢迎有志青年报考!大连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又称智慧实验室,一方面涵盖了该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即:Webscience、智能计算、搜索引擎、数据挖掘、优化算法、机器学习;另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实验室的宗旨,就是把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和学生都培养成有智慧的人。有大智者,就有大德,我们就用智慧点亮人生。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前身为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它是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最早建立的实验室,由软件工程系主任张现超教授发起。目前教授1,副教授1,讲师5人,均拥有知名大学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这是一个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团队。我们认同Google算法第一的理念,以扎实的算法基础为基础,以推动智能信息处理学科发展为己任,勇于挑战任何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世界级难题。
实验室成立6年来,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获得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横向课题,承担科研经费总额近200万。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包括解决了两个持续数十年的算法领域世界级难题,证明了1个重要结论和1个猜想。在《信息处理快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杂志》、《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国计算机杂志》、《软件杂志》、《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电子与信息杂志》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和COCOON、PAKDD、AJCAI等著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张现超老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年),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大连市优秀IT教师科研成果一等奖(2008年)。实验室教师也获得了市级和学校级的许多奖项。本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或在本实验室实习的本科生大多获得过优秀毕业生等各种奖项,均被国内外知名企业录用或出国深造。其中,2009年毕业的4名学生已获得公费出国资格。
“大学之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我们实验室的室训是“智与志”,鼓励每一个成员向事物学习,自强不息,修身养性,以善载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6月,由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资助,致力于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验室现有科研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4人,博士以上学历4人。
实验室拥有由两台IBM system x3850 m2高性能服务器和磁盘阵列以及20多台高配置个人计算机构建的集群环境,可为数据存储、分析和处理提供有效的计算服务。实验室通过校园网连接到Internet/Web,具备了Internet、DS、NL、DM一体化的良好实验条件。该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和智能计算。具有丰富实际项目经验的老师带领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完成了JAVA中多个纵横项目的设计开发,。NET和C++,培养了学生较强的项目设计开发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提高了算法分析和思维创新能力。近年来,实验室的应用软件项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气象公共服务应用系统、防雷集约化平台、雷电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报系统、应急指挥辅助系统、GIS应用系统、网络化安全监控集成系统。新疆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前身是2004年批准成立的新疆大学“应用光学与光电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后经开发整合后更名为“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15新疆大学“211工程”建设后,我们实验室在科学研究、科研队伍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实验室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实验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支持人才2人,博士生导师6人,研究生导师17人,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565438+万元以上,实验室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以上。近三年来,本实验室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为1926.68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为11721万元。近五年,* * *主持科研项目15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科技部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1项。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9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95篇,注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2项。近三年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其中4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
新疆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是目前自治区唯一从事信号传输与处理研究的专业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的研究领域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新疆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及其研究生学位的单位。同时,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学科也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密切相关,存在学科交叉。新疆大学是自治区唯一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和研究生学位点的高校。本实验室在国内光波导传感器技术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该实验室的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室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电子信息科学前沿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还结合自治区信息化建设的巨大需求,为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应用技术。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开发,不仅取得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已经开发了一些信息技术产品。第二,我们实验室也有地方特色。语音信息、图像信息和网络技术在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很多部分是根据本地区多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和解决新疆少数民族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