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兵临城下》那种“私货”太多的磅礴气势
长大后又看了两遍。不同的环境给了我完全不同的电影观。虽然这部电影已经上映了近20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含有“私货”。一种急于否定苏联一切的思想,与历史上所有战争胜利的核心思想极其不符,甚至可以肯定,与故事设定的历史完全不符。
在瓦西里还是个无名小卒的时候,他就要在随机死亡,不能跳河逃生的情况下,穿越重重险阻,降落,然后面对只有一个人能拿到枪,每个人只有几发子弹的可怜局面。但这并不是结束。他和无数新兵一样,被逼上战场,然后甘愿当“敢死队”送人头,直到真正邪恶的一幕出现。输的时候,他们无路可退,撤退的后果就是被身后的战友疯狂射杀。要知道,就在几分钟前,子弹还在强调它们有多珍贵。
这次枪击事件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这样的军队最终能打败强大的法西斯德国吗?不知道多少年过去了,主流电影国家还在抹黑苏联。不可否认,苏联已经解体近20年,苏联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但苏联绝不是这些影片中所谓的残暴政权。可怕的是,这类电影在苏联解体后近十年的时间里疯狂的连续拍摄...
最初真实的苏联是什么样的?与同时期的欧美相比,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是海明威、高尔基、罗曼·罗兰、毕加索等向往的天堂,甚至是世界意识形态的中心。即使苏联后期问题很多,纠错能力不如美国,但成绩是不可否认的。
导演让-雅克·阿诺德的《乡土法国》在二战期间的表现如何,就不用我多说了。相比之下,在电影上映大约十年后,一部关于“要塞对敌之战”的俄罗斯电影《布列斯特堡之战》或许更充分地反映了二战的真相:泥泞中夹杂着鲜血,伤痕累累,在寒冷和饥饿中暴毙。十年后,我突然发现,真正好的战争电影,是那些人们看完就再也不想看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忍不住想反复体验这种强烈刺激的作品。当然,这样的好作品也不少,无论是好莱坞还是前苏联。
也许,即使在今天,以美英为首的西方资本把矛头指向中国的时候,对苏联仍然心有余悸。这种心理既是他们胜利后的狂妄和放荡,也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所以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了切尔诺贝利之类的作品,这是一部好戏,但难免夹带私货。讴歌美国的自由,20世纪30年代之前,女性没有投票权,60年代还在实行种族歧视。更何况真正的战争远比任何二战电影都残酷。胜利时期,老百姓认为延续生命远高于一切,于是有了千年的“得民心,得天下”。我们再反过来说,好莱坞大片中宣传最多的个人英雄主义真的能打赢大规模战役吗?没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意志,斯大林格勒可能是二战的转折点。我不相信。
如果美国全是白人,苏联全是黑人,那么美国的胜利是否值得他们骄傲至今?在我看来,这种想法和抗日剧没什么区别。但其实《胜利与和平》、《士兵之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和丑陋》等苏联电影都是经典作品。整个苏联的艺术、体育、工业各具特色,有完整的发展轨迹,在历史上留下了有力的一笔。
不管你喜不喜欢苏联,都不能抹杀历史的真相。所以,我不会再看西方拍的苏联电影了,不是因为我自大,而是因为我不喜欢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