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川日报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着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创新驱动,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发展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中国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关键核心技术,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财税政策和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立足我国国情、科技和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1)指导思想。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化体制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和推动相结合。应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的巨大优势,创新和改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用和消费相结合。同时,对于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政府要发挥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的作用。
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提升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强政策支持、协调引导,打造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进程。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布局,明确发展顺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发展。
坚持增强国民经济长期竞争力与支持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尽快部署重大前沿领域,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同时,立足当前,推动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吸纳和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升。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
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安排,集中力量,加快进度。
(1)节能环保产业。注重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在关键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推动能效整体水平提升。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设备和产品,提高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和海水综合利用。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研发和示范应用。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化等技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3)生物产业。大力发展防治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提高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重点培育生物种养业,积极推广绿色农业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动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的开发、示范和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以干线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加强基础支撑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和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5)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系统。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和运营体系。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6)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薄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优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高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开发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基础材料研究。
(7)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的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的发展。
第四,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生物、信息、航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提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
(2)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建立以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导,市场前景明确的应用型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有效机制。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平台,结合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3)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完善期权、技术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加大力度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建设,增加急需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机制。加大对社会效益显著的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快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能够引领和带动并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进要素集成和技术集成,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五)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努力培育新型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
(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产业化示范工程实施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成果和技术转移机构发布制度,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依托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区域经济发展。
五、积极培育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缓解环境资源约束的迫切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现有试验示范项目,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替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引导消费方式转变,培育市场,促进产业发展。
(2)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和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与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等新型商业模式。
(3)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品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完善药品注册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价格合理的创新药优先进入医保目录。提高新能源汽车准入标准。完善转基因农产品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律和标准。
不及物动词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发展水平。
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中国的自主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
(1)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境内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中国企业和R&D机构积极开展全球R&D服务外包,开展联合R&D和在海外设立R&D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中国企业和R&D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中国技术示范和应用项目,形成国际标准。
(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通过在境外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资金。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完善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
(3)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和保险政策,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产品、技术和服务结合对外援助开拓国际市场,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的国际认证合作。
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完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1)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重点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再生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评估,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有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点,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3)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估体系。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在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金融优惠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4)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建设,满足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级市场之间的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发展低信用高收益债券、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
(5)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健全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和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政府对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扩大政府对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规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八、推进制度创新,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税收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和新能源发电全额保底收购制。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健全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高效有序融合的政策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2)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和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加强对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兼顾。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决定的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实施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