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村煤矿简史
第一,解放前的情况
该矿位于河北省沙河市,是邯邢基地的一部分。南有峰峰、邯郸矿务局,北有邢台煤矿、齐村铁矿,西有显德王煤矿,东距京广铁路17公里。
煤被人类认识和利用,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张村煤田的开发也有其历史功绩。据《沙河县志》记载,早在900年前的北宋仁宗四年,公元1047年,窑坡村附近就开始开发煤矿。当时的煤叫“石炭纪”,张村、三王村、窑坡、显德王等地到处都是以前煤矿留下的废弃矿井和矸石堆。据有关资料记载,张村煤矿开采于清朝道光年间,有山东杨、牛两个平台。目前张村煤矿二井一带是清朝咸丰年间有人开采的。光绪初年,一个道士宋在这里用机器吸水,收媒。光绪四年,因连续大雨,山洪暴发,竖井被淹,窑报废。据《沙河县志》记载,当时政府对煤矿课以重税,三王村的同心坡煤矿因抗税于道光元年间被政府取缔,直到光绪二十二年才恢复生产。古代开煤矿时,人们用滑轮提水排水,但遇到流沙和大量涌水时无法抵抗。因为这个地区煤炭储量大,面积大,地表覆盖薄,没有流沙层,比较容易挖井,所以小煤矿到处都是。
从1922开始,现代蒸汽机在这个矿区被广泛用作动力。这一年,北京资本家冯叔选择在这里投资开煤矿。获国民政府颁发营业执照,委托代理人武清县李喜珍、山东省李松年在此打井。地址在王三村的西边,它被命名为“共富堡矿”。发的前身是张村煤矿(俗称公司煤矿。解放初期叫大众煤矿)。李喜珍刚来开车。
开采的时候,这个地区有30多个私人小窑,都是靠人保护,手工开采。而李开矿则采用蒸汽锅炉保护和蒸汽绞车,快速高效。建矿仅用两年时间,于1925正式投产,日产原煤约24吨。自那时以来,新矿的数量一直在增加。至1935,已建成柏树地、宋佳玲、上小窖、麦子地、小子台、高楼窑等16个矿井,平均日产原煤100吨。资本家冯叔每六个月派他的二儿子冯到矿场视察并索取利润。1931至1938高峰期,工人达到1000多人,原煤日产量400多吨。在八对矿井中,两对矿井使用蒸汽绞车进行提升,使用手动泵和牛皮袋进行井下排水,成为沙河和邢台最大的煤矿。当时,矿上的主要管理人员和会计都是从京津带来的,机电技术骨干是从河南张德等地招聘的,其他工人、井下工头、窑工都是从附近的村子里招聘的。管理机构的负责人是经理李喜珍。其次是副经理李松年和总经理吴某。有负责地面供销的“大金章”,有负责地下生产技术的“窑匠”,有负责招工、记账、发工资的“寻人店”,有负责财务的记账先生,还有沙河县派来的负责治安和秩序维护的70多名矿工和12名矿巡警。
在旧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个矿区曾是帝国主义者、国民党军阀和土匪、士绅相互较量的地方。自从1922建矿以来,反动军阀、土匪、辉门、汉奸、卖国贼都把这个矿变成了一块肥肉,都想榨取这里工人的血汗。1927年,河南抗联天门社赶走资本家,夺取矿山经营权,利用迷信骗人,宣传刀枪不入,残酷迫害矿工和周边农民。天门社会土匪的恶行,迫使当地工农奋起反抗。所有村庄的农民都成立了自卫武装团体,并向驻扎在邢台的冯军抱怨。半年后,驻兴丰部队打来电话,只在离矿十几里地的王刚岭放了两炮,就炸了煤矿的一个角落。天门匪徒仓皇逃命。很多人逃跑的时候被打死了,只有一部分领导和18个带枪的骨干男子逃跑了,其余的都被抓了。会的第一个文明也是被白塔人杀死的。天门会议走后,李喜珍回到矿上组织生产。
1931年,驻邢台反动军阀石友三为了筹措军费,将李喜珍绑架到邢台,后来用1000元将她赎回。“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入侵,治安混乱,经常有人到矿上掠夺财物。为了维持生产,李喜珍从角坡村请来以石景兰为首的民兵守矿。不久:永年县的土匪杨侵入矿井,骑在工人头上耀武扬威。当时国民党并没有抗日,只是逃到了南方。这个矿井的工人被路过的军队抢劫了。特别是国民党孙殿英的部队,曾经来矿上骚扰,住在芝麻矿楼上,随便抢劫抓人,造成恐慌,中断生产。
1938年春,我们八路军从晋东赶来,赶走顽匪,教育工人,支持工人罢工,与资方谈判加薪。当时,我党同志王政(沙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姚光禄经常在矿工中宣讲抗日救国,并代表工人与雇主代表崔德成谈判,使矿工工资由每天0.82元提高到1.15元,工人下井时允许抬煤回家。当时,我党在矿工积极分子中吸收邢英勋、王加入中国生产者党。党支部成立于1938年5月,由八路军地方工作组姚光禄同志任支部书记,邢英勋任组织委员,王任宣传委员。党支部成立后,召开了工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工人抗日救国会”。选举郑东方(一个小工头)为主席,邢英勋为主席,王为组织委员,为宣传委员,郑为反奸委员,李为武装委员,为生活委员,号召全体工人参加当天的大会,庆祝工人抗日救亡协会成立。
六月,1938。日寇和皇协军神林部队大规模入侵,我军立即带着工人撤退。以这个矿区为根据地的伪匪军高,一边强迫留在矿上的工人为他们挖煤,一边依靠日寇掠夺人民的财富。高匪办煤矿,没坑柴的时候就在附近农村砍树抢柴;财政吃紧时,自制纸币发行,用鞭子和刺刀在矿区流通。他们在矿区挖深沟、筑墙、建碉堡,把煤矿变成了军事堡垒,在总部的围墙内设立军械造枪局,可以制造机枪、手枪、手榴弹。枪局80多人,车床20多台。高菲的三个团很快全部换上了新生产的“林德”火炮。高得到这块宝地后,野心勃勃,在日本侵略者的卵翼下得意忘形。他先被称为旅长,后被称为司令。他经常下乡烧杀抢掠,几乎每天都公开杀害群众。桃树地矿西沟,名曰“五毛门”,是高匪的刑场,常被白骨所逼,血淋淋,熏熏的。1941年7月,八路军为了惩治伪军土匪,营救矿工,在群众的配合下,对矿区发动了武装进攻。桃树地和的两对矿井的锅炉和绞车都被炸毁了,高的土匪们蜷缩在司令部的墙里不敢出窝,只能在日军飞机的掩护下逃跑。从那以后,麦子地和桃树地的两对矿井都被淹了,高菲怕得要死。他把司令部和制枪局搬到邢台,派妹夫朱和副官赵留在矿上看守,自己去小子台恢复老矿继续采煤。园林将“孝子台”改名为“将军岭”。矿井有两对,一对用蒸汽机提升,一对用人工卷扬机生产,直到1945年解放。
旧社会,煤矿工人是下等人,被称为“煤窑”,背上有三座大山。地主、资本家、日寇、皇协等反动统治阶级只关心发财和享乐,不把工人当人看。当时一个工人每班在井下工作24小时,就把头“大轮”(也就是工头)放在井下,手里拿着蜡条和麻绳做成的鞭子。他看到那个工人干活慢,就当面打了他一顿。当时被打的最多的是小搬运工和挑水工。铲运机整天泡在水里,一人管一个地主。他们用柳条桶把水从低处浇到高处。水总是被舀着不停地长,24小时都停不下来。过了十几吨,坑水满了往下流,就要挨打了。小搬运工用带轮子的蜡筐把煤从煤头拉到井底。很多人排队,一个人拉一个筐,工头坐在井底监督工作。他经常随身携带的打人工具是蜡条(叫麻糖)和麻绳(叫面条)。小搬运工的筐不够打,跟不上队伍。煤落在后面被打。煤里有石头,错过行程被打得更厉害。谁敢反抗,就交给伪军,轻者绞死,重者处死。井下作业不给工作服,胶鞋,安全帽,照明不足,大部分工人从头到脚都被石头砸伤。白塔村的老工人刘绶背上有21处伤疤,都是他在地下摸出来的。当时有个工人因为受不了这些罪,在地下上吊自杀了。白涧村工人李群宝被打地下后躲在老塘水坑里,整夜不敢出来。后来他哥发现他出来了,他也没瞒着老板,又被打了一顿。当时资本家只要求工人做几千份工作,每班工作24小时,工资82分钱(折算成十斤小米),没有其他福利。一个班次24小时工作,下一个班次需要两天时间。一天只挣五斤小米,吃带干粮。如果他不停止工作,他只能自己生活。家里有几个人根本管不了,连煤都买不起。有时候从地下用干粮袋装一些煤,领导发现了会打。夏媛村有四个工人,曾经在小子台煤矿运过煤。狗腿左忠发现了他,把他吊在井口的卷扬机上,打了一顿。他还让外国狗咬他的腿,血流不止。当时矿上没有澡堂、食堂、宿舍。寻人店的院子里只摆了几个木盆供工人洗脸,更不用说肥皂甚至热水了。当时外地来的工人不多,大部分住在矿周围三四十里的农村。有些人无家可归,住在砖窑或土洞里。小子台矿工人住山洞,塌了一次,死了三个人。当时矿领导王的洋狗,吃的是馒头加鸡蛋加牛肉汤,工人们却在饥饿的旁边干活,24小时在井下工作,下了井还要饿着肚子走回家。因此,饥饿、冷冻和衰竭不断发生。那个时候,工人生病或者去世,资本家都不管。很多工人没有使用棺材就死了。特别是在高统治时期,工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刘是村的老工人,下班后乘黑回家,去了中关村南坡。因为劳累过度,他睡着了,被路过的皇协军遇到了。在他醒来之前,他被刺刀杀死了。矿工孟,穿着一双皮鞋,被叫作八路军,捆起来塞进黑豆矿摔死。当时战乱,煤矿停产,大量工人失业。失业工人没有食物。另外1942三年闹饥荒,很久没有下雨。他们在当地无法生存,只有山西、井陉、石家庄逃荒觅食,其他地方饿死了很多人。比如老矿工孟二根,去石家庄讨饭,饿死街头。由于战乱不断,连年饥荒,矿工逃亡,煤矿产量不断下降,人员大量减少。到1945解放时,全矿只有670名粮食工人。
二、解放初期的生产恢复
1945年6月,日寇投降,矿山解放。9月,隶属抗日政府的太行工商管理局正式接管。从此,矿山获得了新生,开始了新的时代。如果说以前煤矿是压榨工人血汗的地狱,那么解放后的煤矿就是工人当家作主的天堂。
该矿于1945年9月由太行工商行政管理局接管后,于1946年6月交太行区委经济科领导,于1947年1月交太行世亚公司领导。7月底,1949,太行实业公司结束,矿井划归河北省领导。
日寇和御协撤退时,这个矿里的设施损毁严重,只剩下两个三节锅,也超过了使用年限。有两个提升能力只有半吨的气动绞车,一根半旧的钢丝绳,两个三寸气泵,一个四寸气泵。虽然有气泵,但是没有锅炉和管道,用不了。要想尽快恢复生产,只能发动群众,靠大家的想法想办法。
当时,在经理吉益民、副经理朱占良、徐德、荣全林等同志的指导下,聚集了矿上270名工人,向他们宣讲政府的方针政策,稳定了工人们的情绪,还邀请了30多名老职工讨论研究如何恢复受损的矿井和电力。领导提出的战斗口号是:9月5日复工,10月1日投产。主要任务是检修两台锅炉和两台气体绞车,先排水,恢复井下巷道。在维修过程中,发现绞车锅炉上的所有机器零件都被毁坏了。矿山虽然解放了,但邢台、邯郸等市一直没有放出来,缺的零件无处购买,无法配套。在这种情况下,矿领导还召开了老职工座谈会,会上提出高价购买主机部件。这一号召得到了广大工人的响应,他们以实际行动支持党和政府。许多人无偿交出机器零件,一些工人以市场价格购买珍贵的备件。那时候工农刚刚解放,意气风发。他们有的给矿上送木材,有的来卖机器零件,有的来矿上找工作,对矿上的恢复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准备,生产恢复了,解决了解放区对煤炭的迫切需要。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为了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对恢复生产做出贡献的积极分子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这个矿在恢复生产的同时,还肩负着对敌作战的任务。那时,大城市还没有解放。虽然解放了矿山,但是残余的敌人还是很凶。在矿洞东南五公里的村,仍有3000余名土匪杨的部队。为了防止敌人进攻,矿上组织生产,同时组织全矿职工站岗,轮流值班,清查坏人。
当时,恢复生产的矿井是小紫台井,名为“大众煤矿”,位于王三村西二里。由于敌人对地下煤田的破坏性开采,解放后排水和清理巷道非常困难,产量上不去。而且煤质很差,爆炸力强,很难燃烧。为了发展生产,找到好煤,置换新老矿井,领导决定在张村(即张村矿址)以东1946处新建矿井。
张村矿于8月1946开工,当时是一片荒山。最早挖的一号井和二号井,是清朝留下的老井。这对老矿因为岩石坚硬,涌水量大,只打了40多米就废弃了。据当地传说,这口井见过三米高的煤,因为地下水排不出去就停了。于是,领导们认为希望很大,就在1号井安装了护盆绞车,2号井安装了人工绞车。预计开工后几个月就能见到煤了。
但由于地质资料不清楚,听听当地老农民的传说并不理想。这个矿煤深79米,前人只打了40多米就停了,没看到煤。凿井施工时,岩沟坚硬,涌水量大,工程进度十分缓慢。直到1947第一季度,小子台老矿全部打完,张村一号井和二号井都没煤了。当时国家战乱,经济困难,上级没有很多资金补贴企业。眼看职工发不出工资,这时矿上党政领导召集职工代表,商定了三条路:一是能维持生计,说服他们暂时不要花;二是没有开销生活困难的,只发工资的30%;第三,一些家庭人口多、生活极其困难的员工,将获得60%的工资。所以矿上没有足够的钱。在党的关怀下,太行实业公司拨出两百万元冀南币,一部分用于购买建井急需的物资,一部分用于职工开支。
解放后,工人阶级成了矿主。那时候老工人爱矿如家。尽管困难重重,广大工人还是省吃俭用,兴旺发达。因为打井遇到的水量大,排水工具落后,大家都泡冷水为生。主井涌水量大,排水25吨/小时。下沉就是从水底敲碎岩石。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在井口挂了个牌子,每个班都举行比赛,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工人中涌现出许多积极分子,为克服极端的经济困难做出了贡献。那时候干部都在供应系统。除去温饱,每担只发六斤小米津贴,生活十分艰苦,尤其是老矿结束,新矿没有建好的时候。搬到新矿后,经理室和干部们在一个小房间里工作,但每个人都充满了革命精神。
3、4号井4月开工,1947,10月出煤,1948。到9月底矿井1948,* * *生产原煤16000吨,虽然这只是开采出来的矿渣留下的一部分煤,对当时的主井建设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矿井工程建设,1948年5月开始小规模生产,这口井的建设用了21个月。刚投产时日产量200-300吨,1949平均日产量达到360吨,员工生活逐步改善。
第三,解放后生产建设的发展
从1945年到1966年的21年间,生产发展迅速。1945年煤炭总产量35000吨,1966年已经达到409615吨。
该矿隶属关系变更:1945于9月由太行工商行政管理局接管;6月1946,太行区党委经济部牵头;1月1947改为太行实业公司领导;1949 7月31划归河北矿务局领导;1958年7月交邯郸矿务局领导,1959年1月邢台大仙县委领导;1960 5月14回到邯郸矿务局领导身边;1962年底,邢台市委牵头。
该矿党政领导干部变动:第一任党组织领导,公民1945岁任经理兼支部书记,白居武1950岁任总支部书记,张云辉1953岁任总支部书记,董银生1954岁任总支部书记兼党委书记(该矿原为党的总支部,后为
5月,崔广甫被任命为市委书记;1964,荣全林任党委书记,1965,崔锡进任代理书记、矿长,直至文革。行政长官任命的顺序是:1945岁,公民一人为经理,1948岁,徐德为经理,1956岁,荣全林为矿长,1959岁,张宝善为矿长,1960岁,崔锡进为矿长直至“文革”。
1945矿井刚解放时,只有一个矿产煤,最高日产量只有30多吨。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生产规模越来越大。1947,小子台老矿井结束,大中煤矿更名为张村煤矿。
张村煤矿一号井于1948年5月正式投产。当时生产条件非常艰苦,竖井上部是前人留下的老井。钻井后井筒不直,直径不一致,最小1.75 m,最大2.12m,限制了高速提升,一天只出200到300吨煤,持续了6年。当时推广使用的是白腊大筐,容量为0.4吨,井口工人钩挂,劳动强度很大。竖井不直,很不安全。为了扩产,1953,1号井停产扩产。到1955,1号井扩建完成,年产能20万吨。竖井直径由1.75米扩大到3.22米,井壁全部镶嵌青砖。竖井提升将用85 HP蒸汽绞车代替70 HP蒸汽绞车。此车提升速度快,井深104m,提升一次仅需25秒。在这口井里,原来的白腊大筐被改成了罐笼,井上的罐车被改成了罐笼,上面铺了轻轨。井底马拉坡上安装了一台40 kW无级绳绞车,可同时在16度440米长的斜坡上挂20多辆矿车。井下所有提升斜井都使用了电动绞车,平巷内的运输也逐渐由人拉筐、人推车改为马拉矿车。1955年,忻城至本矿铁路铺通,煤炭可以通过火车运往各地,改变了以往只能用马车、大车、畜力运煤的方式,扭转了夏季堆积、冬季销售的积压局面。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原煤产量逐年增加。1955后,峰、章电路接通,地下、井下通电。过去我们矿办的小电站都淘汰了。1961年架设郭、张供电线路二回路十一公里,扩建本矿变电站。此后,电力供应更加充足,电气化程度有所提高。1958以后,井下运输逐渐用泥土制成的电力机车代替骡马运输,采矿全部用电钻打眼爆破,用电动阀运煤。
一号矿结束于1966,只剩下二号矿和三号矿两个生产矿井。三号井(窑坡矿)在1960之前由该矿开采,1960年底因煤炭无法运输而停产。由沙河县1963至1965经营,属于县办煤矿。1966年1月并入本矿。从65438到0966,该矿铁路煤炭运输有了新的发展。在二、三号井地面新建了两个煤仓,地下的煤可以通过皮带直接装上火车,解放了地上运输工人的繁重劳动。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该矿的生产工艺不断改革。1952以前的采煤方法都是残煤柱开采,效率低,抛煤多,浪费资源。自1952开始,进行长壁开采和溜井运输。后来工作面的木垛改成了双排密柱。这次改革不仅效率提高了三倍,而且节省了坑木,有利于安全。
多年来,地下水是最大的威胁。1949因为地下水,一次淹死9名矿工。1956期间,暴雨洪水冲毁电路,导致矿井被淹。柴油机临时用来发电排水,经常出故障,无法正常生产。1958 11: 00一个坑把五个大巷工作面变成水,造成全井停产,把六个大巷变成临时水仓。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排水设施问题,并给予大力支持。现在全矿大型水泵数量增加到150台;300千瓦以上大型水泵46台,总功率23178千瓦。以前排水用牛皮袋,每小时30吨的井下涌水量排不出去。现在,每小时几百吨的水并不可怕。
另一个威胁员工生命安全的问题是通风。在1955之前,矿井全部采用自然通风,风量小,通风系统混乱,不仅造成很多工人患矽肺,还造成瓦斯积聚,发生了很多人被熏倒的事故。从1955开始采用机械通风,安装了55 kW的排气扇,之后又安装了90 kW的排气扇。井下风量达到了每人每分钟4立方米。目前,三个井口均装有大小风机,全矿共有十三台排风机,每小时可向井下输送1465立方米新鲜空气,大大改善了作业环境,保障了工人的身体健康。
井下照明,1958之前是扛小油灯或者电石灯。1958后改用电池矿灯。
井下设备,1958之前只有一台管式锅炉,一台8马力柴油机,四台蒸汽绞车,一台水泵,一元车,一台牛头刨床,一台钻床,一台手钻,一台磨床,一台冶铁炉,一台10门电话交换机,五部电话。全矿没有车,收割机都是从外地买的。1959上半年40 kW以上电机检修运到石家庄。
现在有30多辆汽车,包括20辆卡车、吉普车、面包车、中型车、大车、叉车、吊车、推土机、救护车、拖拉机等等。机械车间的设备大大增加了。有50台金属切割机,还有刨床,万能铣床等等。解放前机床的动力是靠人搅拌的,后来是靠蒸汽驱动的。现在都是电力驱动。不仅能检修大型电机,修理各种机器零件,还能自制机床、绞车、收割机等设备。自制矿车不仅满足本矿生产使用,还供应其他兄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