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科教兴市战略是什么?
这就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魅力:杰世杰新材料有限公司近三年“卖出”6543.8+0.5亿元专利;这家以30万美元起家的微创医疗器械公司,研发出中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冠状动脉支架,首次进入垄断的日本和欧洲市场。上海钢铁技术研究院参与了国际标准的制定,引进了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赢得了竞争优势。
专利“一票否决”无望
前年,捷时捷研发出一种新材料,替代电动自行车的铝制轮毂。投入654.38+0万余元后,发现可能被竞争对手的专利覆盖。壮士断腕,栾世杰立即叫停项目。“杰士杰坚决不做不能申请专利的项目”,这是董事长杨桂生的观点。后来,这演变成了碣石碣的一条“铁的纪律”:任何项目如果预计不会获得专利,那么在立项时就会被“一票否决”。
在杨贵生眼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乎企业生死。如果单纯走引进技术的道路,很容易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落后”的怪圈。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我们才有信心赚取更高的利润,否则,我们将永远在产业链的底层为别人打工。
栾世杰给R&D人员下了一道“死命令”:每年每5名科研人员出一项发明专利,人均技术收入达到654.38+万元;如果做不到,将扣除R&D总监的年薪,未完成任务的项目负责人最高年薪扣除30%。去年底,杰士杰还投资654.38+0多万元,开通了上海首个企业专利数据库,采集数据23万条,基本涵盖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利信息。项目获批前,必须经过专利检索对比,“无人我有”才能做到。目前,在全国工程塑料行业,申请发明专利的40%来自杰士杰,其新产品占国内市场的30%。
微创医疗器械公司设立了另一道防线:常年聘请国外资深专家,分析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的专利申请状况,提出选择研究方向的建议。仅此一项,每年就要花费几百万元。该公司研发负责人表示,国际巨头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拥有大量专利,有些并不实施,只是为了给追赶者设置障碍。如果其他公司不提前进行专利搜索,很容易踏入“专利陷阱”。
微创公司每年的R&D投入超过总销售额的20%,开业6年,申请了33项专利,其中美国3项,日本1项,欧洲1项。微创冠状动脉支架也进入了日本和欧洲市场,公司资产从最初的30万美元发展到拥有3亿资产的“小巨人”。
近三年本市专利申请量是之前15年的三倍左右。其中,“企业兵团”成为一支生力军。去年,44.39%的发明专利是由企业申请的,超过了大学和研究所申请的总和。
市值是“试金石”
伟创公司创始人常常说:衡量一个人科技价值的真正试金石不仅仅是论文,而是他的研究成果创造了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司里很多科技人员认为,话虽刺耳,但看着自己的辛苦,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往往会莫名其妙地冒出来。
微创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药物支架。导管直径小于1mm,直接从股动脉延伸至心脏。需要精准的打开血管堵塞,承受几十万次血管收缩的压力。技术难度可想而知。从2001开始,三年攻关,常这个留学“论文大作家”没有写过一篇论文,而是投身于实验室、工厂、市场、医院。最终支架投入临床,16项专利使其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研发时间比美国同类产品缩短一半,价格便宜1/3。
衡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成效,最重要的是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杰士杰创业之初,某知名家电企业想降低空调噪音。杰士杰不仅开发出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工程塑料,还主动优化分体空调贯流叶片设计,使成品合格率从近50%提高到90%,噪音从45分贝下降到465,438±0.5分贝。如此“服务周到”的供应商,其专利技术自然“靓女先嫁”。
在杰士杰,一个产品获得用户认可平均只需要2-3个月。去年油价上涨,常用于制造家电外壳的聚碳酸酯价格上涨,相关企业叫苦不迭。杨贵生集中兵力,锁定了一家电商的冰箱控制器外壳,研发出替代材料TSM。8月立项,5438年6月+10月申请专利,5438年6月+065438年+10月产品量产。产品价格下降近万元,被市场抢光,销售近亿元。杰士杰还在研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边角料”技术,并及时转移到其他企业。积少成多。过去三年,杰世杰的技术转让收入为654.38+0.5亿元。去年,专利利润占公司收入的20%。
目前,上海已建立150多家企业试点专利工作,其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加快专利产业化。其中,仅首批5家专利试点企业,如华意亚克力、三电贝尔等。,六年来增加产值93.5亿元,增加利润6543.8+2.6亿元。
“标准是基于中国的。”
依靠一项关键专利与竞争对手竞争已经具有优势,如果能主导和控制整套技术标准,将是制胜之道。上海钢铁学院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范。短短五六年,项目综合效益6543.8+0.25亿元。主导ISO相关国际标准的编制,并将自身专利技术优势引入其中,为其机械关节进入多个国家和地区铺平了道路。
只有形成国家标准,才能快速大范围推广。认识到这一点,铁科院组织研究团队进行了200多次实验,获得了“钢筋连接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的一系列准确数据。理所当然地,有关部门主要编制发布了我国第一个相关国家标准,立即被各大工程设计院采用,采用钢筋机械连接的工程数量增加了百倍。由于掌握了标准中的核心技术,各地客户纷至沓来,项目累计综合效益6543.8+0.25亿元。钢铁公司尝到了“超一流企业卖标”的甜头。
钢铁研究所继续关注巨大的国外市场。在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后,他们独家进行了“钢筋机械接头模拟地震试验”,改进了技术,大大提高了机械接头的抗震性能。又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ISO国际组织对此非常重视,并邀请铁科院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编制。在研讨会上,于?主张抗震系数的提高应写入国际标准。几经争论,铁科院成熟、高性能的专利技术赢得了大多数起草人的信任,“中国为准”。技术优势一下子变成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没有抗震性能的国外机械接头从此无法进入中国,而中国的机械接头则更加便捷地进入了国际市场。
上海率先打响“标准”之战,从制定区域标准入手,抢占技术壁垒制高点。根据相关部门计划,上海市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每年将参与3至5项国家或行业标准和10至15项地方标准的制定,并力争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