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习?为什么要建立知识体系?
随着学习和阅历的增加,一个人自然会在之前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思维模式。遇到的问题会被这种思维方式过滤或拷问,新的知识或信息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被迅速纳入原有的知识储备,融入其中。这样,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就可以形成并逐步扩展。知识体系越大,就越容易将新的知识或信息融入其中。一般来说,原有知识体系越开放、越蓝(从蓝到红的光谱序列定义了知识从抽象到直观的特征),整合相关新知识的效率就越高。(但也有相反的例子。1965-1990年代初,笔者看到一位国内医学院毕业生在美国攻读激光物理化学博士学位,还乐此不疲。
问题是,无意中形成的知识体系,除了时间长以外,并不符合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就拿这两天在网上谈论科学的毛泽东和陈独秀来说吧。前者在内战中力挽狂澜,使红军化险为夷,从胜利走向胜利。在经济建设时期,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甚至犯更大的错误,以扭转以前的错误所造成的领导威信和领导地位的动摇。1949前后,毛主席的个人能力并没有退化,其领导成果的差异来自于其知识体系与社会角色的匹配程度。毛泽东是中国第一位农民运动专家,他深刻认识到农民是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首要动力,武装割据是最适合农民参与的方式。经济建设时期,毛主席应邀访问苏联,斯大林主动和他谈150援助项目。毛泽东不知道,所以他给周恩来发了电报。看看陈独秀。陈独秀作为学者,钻研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预见到中国从封建社会向更加现代化的社会过渡,离不开基本生产方式的进步。但其知识体系缺乏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理解,无法理解和引领一场以农民参与为必要条件的社会变革。陈独秀的边缘化是必然的。可见知识体系与社会角色的匹配是多么重要。
当然,我们自然科学的研究生不一定都要像毛泽东、陈独秀那样震动社会。他们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是未来的学术或技术领袖,有着优秀技能或知识的专家或老师,技术经济领域的成功企业家,胜率高的专利律师,为技术经济进行制度基础建设的行政领导。从研究生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期望来构建知识体系,会让后期的成长事半功倍。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哈佛本科生的课程集中体系提供了参考。学校把不同学科的课程抽出来,组合起来,包装成浓缩,供学生选择。这样在保持课程提供者(院系和教授)相对稳定的同时,又能很容易适应社会需求。研究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也是如此:眼中要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学科界限。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未来职业是科研或技术开发的研究生来说,你工作的价值取决于你要解决的问题的重要性和方法的巧妙性。找到自己能解决的重要问题是第一步。脑子里的问题越清晰,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就越强,投入产出效率就越高。所以,当你进入一个学科,涉足一个领域,尽快发现和把握那些对科学学科或经济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很多二十出头的研究生,习惯于根据自己学过或者做过的东西来选择未来几年要申请的研究课题或者领域。这相当于用你高中的智力水平来选择未来。二十多岁是人生最强的学习阶段。这个时候,你要针对未来值得处理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你所学到的东西。
挑剔大师们的缺点
一些给年轻人看的励志书经常提到“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却很少解释如何爬到大师的肩膀上,而不是仅仅站在脚背上。我们团队给学生的思路是,拿起大师的缺点,思考改进的方法。如果一个学科至今还有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或解释,那一定是这个领域的大师们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或者说他们之前在这些问题上的工作肯定有缺点和局限。当一个研究生进入一个学科,发现他感兴趣的重要问题时,很容易知道谁是领先的学术带头人。阅读他们的最新力作,发现他们面临的问题甚至是无奈,是你爬到大师们肩膀上,与他们进行思想对话的捷径。
实践跨学科关联。
同样,当一个学科领域还存在至今没有解释或解决的重要问题时,这个领域的内部方法或思路大多已经无能为力。这时候“功夫在诗之外”的跨学科联想很可能成为灵感的来源。你要一直带着你的选题在你的知识体系中漫游,在漫游中完全忽略学科界限。如果你构建的知识体系相对于你所面临的问题足够宽泛,其中包含了问题的答案,那么你的问题很可能在漫游中遇到这个答案。即使你的知识体系没有那么宽广,带着问题漫游,也会让你开放的心灵有效地融入新的知识和信息,增加遇到问题和答案的机会。
摆脱世俗的束缚和干扰。
中国学术界不正之风泛滥,不言而喻。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我讨厌它却不能被它影响。在国内环境下以普通教授的身份与国际同行争夺学术或技术制高点的导师,将面临不亚于学生的客观困难。因为中国的科技评价机制和大项目指南没有为他们预留生存空间,他们不得不长期以相当于竞争对手1%-5%的财力参与国际竞争。他们心目中的重大科学或技术问题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桃花源;常年科技攻关的实践,使其养成了从容面对困难的态度;在中国,充足的科研开发人力资源和不正之风之间有一个合理的平衡。这就是成熟。作为一个研究生,学习和训练的本质其实是用学术上的成熟来换取自己年轻的勇气和潜力。只有摆脱不正之风,摆脱当前世俗观念的干扰,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当北后大学再次传来研究生跳楼的消息时,我想,当年轻人有勇气用血肉之躯去撞击水泥地面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在跳楼之前就意识到上面的讨论,会不会有活着看到的骄傲和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