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政府工作报告2019(全文)(2)
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市政府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作出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牢牢抓住东北振兴新机遇,继续实施投资驱动、项目驱动、创新驱动战略,突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重点工作。 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体制机制的创新、法律思维的强化、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五大建设”和“五大发展”的协调推进,加快实现辽源转型发展的新跨越。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约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节能减排确保完成省计划。
(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始终把发展牢牢抓在手上,坚持扩大总量和提高质量效益并重,努力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强化投资的关键作用。放大新一轮东北振兴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叠加效应,聚焦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更大支持。组织实施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200个,其中投资6543.8亿元以上项目30个。着力推进迈达斯轻合金板带箔生产、金一循环经济产业园、方大锻压生产线等项目,启动元隆达精密模具、东升冶金大型铸造、中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滚动实施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支持落地企业高效低成本扩张升级。扩大消费的基础作用。启动实施辽源商业发展规划,加快网点布局和商圈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大市场。鼓励和引导居民改善住房条件,支持农民和流动人口进城购房,切实减少二手房流通环节和交易成本。增加汽车4S店和直销店数量,加快龙山汽贸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活跃二手车交易。完善生活服务、休闲娱乐、旅游、金融、土特产销售等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推进农、超、农、食对接,加快农村快递业发展。举办具有地域特色的购物节、美食节、文化节、旅游节。提升出口的拉动作用。加强出口产品研发、品牌培育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铝型材、鞋袜出口份额,打造省级农产品出口基地。充分利用国家外贸政策和我省海外营销网络,开拓建筑塔吊、选矿设备、特色农产品海外市场。鼓励企业引进高端设备和专利技术,逐步实现以进促产。发挥开发区的引擎作用。积极推进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区升级,切实提高承载能力和投资强度,努力打造改革创新示范区、特色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试验区。完善辽源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年内晋升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县域经济突破。加快发展县域产业,推进粮食、畜禽、果蔬等农牧业资源综合开发,增强钢铁、水泥、装备制造等县域产业的支撑能力。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基础条件好的镇率先突破,推进重要节点镇差异化发展,建设一批产业强、人口多的镇。加强经济运行的协调。坚持分类指导、综合施策,帮助已停产或停产企业恢复正常生产。加强产需对接和互联互通,鼓励地方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和政府主导的项目采购。加快推进“气化燎原”工程,探索工业用电直供模式,有效降低水、暖、物流等生产要素成本。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聚焦可持续发展,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加快打造辽源经济升级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精准农业。建设30个高标准粮食高产核心区。推进食用菌、安山岩蟹米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实施一批良种研发、农机推广和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发展精细水产养殖。加快金一蛋品、祁鸣肉羊、向鹏肉鸡等现代畜牧园区建设,新改扩建畜牧小区30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80%。加快无疫区建设。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发展深加工产业。启动产业示范带动项目,加快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升级。依托特色资源和龙头企业,实施一批高附加值循环经济项目。聚焦梅花鹿产品深度开发,大力开拓东风、东辽绿色有机大米国内市场。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启动高精铝、汽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百亿产业集群。突出提升、延伸、精细、品牌、融合的发展方向,推动利源、迈达斯等企业集团化发展,支持东北袜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积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大力推进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启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设计研发、市场营销、投资咨询、技术信息、服务外包等专业机构,支持企业利用自有土地设立自营服务业,探索建立生产性服务业总部基地。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全面拓展观光旅游,突出发展休闲旅游,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路虎生态休闲度假区、矿山湿地公园、扎兰芬威民俗文化园等旅游项目。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第三方物流等新型商业模式,拓展阿里巴巴燎原产业带,引导更多企业加入电子商务平台,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组织实施30个以上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建院士工作站1个、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5个,新增科技企业10多家。扩大化工和针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启动吉林省化工和蛋品加工产业中试中心建设,努力将东北袜业园区打造成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下大力气完善机制、破解难题,让创业创新活力充分涌动、持续生成。不断扩大企业集团。积极推动创业和大众创新,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实施小微企业培育计划,做好各类园区孵化器,新增小微企业400家以上。启动“小巨人”成长计划,支持中小企业扩能升级,实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四变四”的转变。拓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领域,允许企业捆绑承接政府订单,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全面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政银企合作,鼓励发展担保机构,充分发挥银行的主渠道作用。有效降低贷款各个环节的财务成本,最大限度保证企业资金链的安全。探索无形资产、企业信用、大订单、现金流等新型融资方式,推进股权融资和融资租赁,鼓励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努力解决就业问题。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供需对接,扩大委托培养和订单培养,逐步解决技术工人短缺问题。采取网络招聘、校园招聘、委托招聘等形式,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来辽源创业就业。用好积极就业扶持基金,提高岗位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引导企业在技术引进、产品研发、项目包装和市场开拓中注入品牌元素,打造和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明星企业。加快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依靠大联盟的力量做大做强。积极营造企业家成长的环境,让恪守诚信、履行社会责任的纳税人拥有更多的荣誉感和话语权,更多的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
(四)稳步推进城市建设。坚持前瞻性设计、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加快建设宜居生态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完善城市建设规划。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城市风貌、市容市貌、城市路网、地下管网改造等专项规划。以建设现代服务业和城市产业集群为重点,统筹推进南部新城和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商业副中心。坚持规划先行,创新融资模式,有序推进首山新区和北部新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辽长铁路主体工程,启动伊凯高速二期工程,做好双基高速、泗淞电气化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东辽河、卫津河、大梨树河防洪工程。改造50公里二次配水管网和30公里老旧供热管网。实施市政“九路五带两园”工程,改造10车道和20条道路附属设施。适时启动人民大街畅通改造工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打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攻坚战,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提高城区卫生保洁标准,大力打击非法营运,全面清理占道经营和乱放乱放,实现“拆违”“禁烧”常态化。推进城区限制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确保丹戎垃圾焚烧发电厂达标运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实施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基础数据更新、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项目,支持中天智慧城市产业发展集团、龙山科技智慧产业园建设。打破部门垄断,* * *享有信息资源,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化模式,推进信息惠民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转化和示范。
(5)全力招商引资。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启动大规模招商行动,为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引进更多重大项目。开展务实精准招商,努力融入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布局和吉林中部城市群建设,把招商领域拓展到“一带一路”。借助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吉林民营企业银行、国际采购商大会等载体和平台,吸引更多战略投资者在辽源布局产业、设立总部。重点推进与浙江中康、北京首农、宁波胡阿祥、裕国国际、中欧商业协会、上海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力争落地亿元以上项目60个,引进外资550亿元。坚持引资和引才并举,加快辽源人才、产品和技术结构升级。加快项目签约。完善签约或已开工项目跟踪落实机制,加快修正医药产业园、上海创意文化产业园、蓝天城儿童职业体验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合同约束机制,着力解决制约项目落地的瓶颈问题,大力推进凯旋王国创意园、中意厨柜、辽河北岸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依法清理闲置土地,积极盘活各类要素,优先满足好项目、新项目建设需求。科学论证和筛选项目,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积极营造优越的政务、市场、法治环境,让来自辽宁的投资者扎根、安心创业、放手发展。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