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少看到穿板芝的人?古代的扳指有哪些讲究?

一、为什么很少看到有人穿扳指:

因为扳指在冷兵器时代是射箭的工具,所以现在很少看到穿扳指的人了。

扳指的前身叫镝(音射),在《说文》中称为“镝射”,表示这种装置是骑射的工具。古代戴在手上的手指扳手套在拇指上,拉弓时弓弦嵌在背上的深沟里,防止拇指受伤。镝最早见于商代,战国至西汉流行,但后期其原有功能逐渐减弱,演变为一种装饰品。

手指扳手是冷兵器时代弓箭的辅助发射工具,用于拉弓放箭时保护手指不受伤害。指扳最初是用脱毛熟皮制成,绑在右手拇指上,用来勾弦开弓。随着工具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提高,简单的护指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艺术瑰宝——扳指儿。现代人对它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古装影视剧里男人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的管状饰品。

虽然班志尔与满族渊源颇深,但并不是满族的专利。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商周时期,就有了相当于后世所说的“扳指”的文章。传统的汉扳指与满蒙扳指略有不同:汉扳指侧视呈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满蒙扳指一般为圆柱形。班志尔在满语里叫“傻”。清军入关前,满族人用鹿骨禁指,手指发黄,随着年龄增长变成浅棕色,有眼睛的最贵。

二、古代扳指有哪些讲究?

手指扳手虽然小,但也是等级森严的象征。用翡翠、玛瑙、珊瑚等贵重材料制成的手指扳手。不是王公贵族,普通人不敢也不能随意佩戴。满清贵族拉手指的首选是翡翠材质的制作者,颜色不一样,花的图案也不一样。碧绿如水的是无价之宝,非皇室贵族不敢轻易佩戴。

普通人戴的手指多为象牙、瓷器;普通旗手戴的手指扳手以白玉磨工为最多。即使是同样的质地,制作的质量和加工的精细程度也会有天壤之别。上级和下级相比,乍一看几乎一样,但骨子里却完全不同。手指的大小由使用者的民事和军事身份决定。武侠的手指比较平实,文风的手指比外墙的诗词或图案多。

正因为扳指的种种不同,当年它是评判等级身份的标志,现在则是衡量市场价格和收藏价值的标尺。

班志尔中的极品自然是皇帝的御用之物,无论是身份、材质、工艺、装饰都是巅峰之作。从多尔衮入朝到顺治皇帝初步立足中原,再到康雍的三朝盛世,皇帝的班制儿有着严格的约定俗成。一是清宫建筑事务所根据皇帝的法令,请玉工、牙工等专业机构根据皇帝的意愿和喜好制作图案使用,经皇帝本人修改确认后才能制作。而且经常有人文气息浓厚的雕塑,如帝王诗词、诗画、特别的宫廷纹饰等。这种扳指是当时最能工巧匠的作品,也是当时宫廷文化和皇帝自身气质、文化理想、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然而,这种扳手的数量毕竟有限。

第二个是御指。对于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官,附属国的贡品或者江南的朝廷定制的扳指,皇帝往往是送给高官、宠臣、皇室亲属而不是自己。比如乾隆皇帝会把这样的扳指送给平定部后和金川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将领。

除了钦差和御用班志尔,《班志尔》中的“探花”是皇子、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家宗室定制的,往往刻有宗室的私印。送给家奴、下属或馈赠亲友的王子手指也属于这一类。在帝王等级制度下,即使是王侯也不能超越制度,所以很少在上面写诗,工艺和材料也不敢超越皇帝的喜好,价值自然略逊一筹。

接下来依次是王将军、富源将军及其同僚下属将领,用于生日庆典,用于嫁妆,用于纪念或占卜,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