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去月球?

“月球是人类未来的能源仓库”——几乎所有发布登月计划的国家都向公众宣传过——通过这么多年的“科普”,大家都知道,哦,月球上有一个著名的氦-3,是一种新型核聚变燃料,存量足够人类使用近万年。似乎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联合国月球条约上说,谁有本事谁先拿。等一下,这是好事。30年了,为什么美国几十年不去月球带回几百吨便宜干净的氦-3,却去伊拉克打石油?很简单,两个原因:第一,不能用。登陆月球的六艘阿波罗飞船带回了不到半吨的岩石样本。没人知道能否从它们身上提取出1g氦-3,但花费了300亿美元。第二个不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将氦-3中所含的聚变能转化为能量的技术。

那跑去38万公里外的月球有什么用?让我们看看阿波罗计划:

当年阿波罗的多重目标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登月,顺便实现军事目标。中国有句古话:站得高,看得远。月亮比任何空间站都要高,而且从来不露背。如果谁能在月球背面建立导弹基地,并配备各种武器,他就能从上面控制地球。况且,这颗38万公里外没有大气层的巨大卫星,是检验航天技术的最佳“靶场”。

不久前,美国宣布有权攻击“涉嫌”从太空发射武器的卫星。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要求发展攻击或防御轨道卫星的技术——这是现代军事的“眼睛”。一个盲人可以和别人打架吗?看看刚刚被打的伊拉克。因为失去了卫星导航和电子信号,军队成了无头苍蝇,而对手美国却调用了100颗卫星“参战”,编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重围”。

阿波罗还做了什么?“阿波罗”的研制促成了4000项专利的实现,成果扩展到了当时美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今天,在过去的50年中,我们可以看到、使用和看到但影响我们所有地方的最重要的科技发展几乎是由“阿波罗”计划引发的: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计算机...后来这些技术转民用,有人做了统计。为纪念登月35周年,耐克公司专门发表文章称,现在畅销全球的气垫运动鞋得益于该公司在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登陆靴时积累的技术。其实像耐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往往得益于那些看似与普通人无关的项目,比如登月。

研究中国太空问题的美国专家琼。约翰逊。弗里斯还巧妙地将中国的“嫦娥计划”比作中国未来20年要发展的“技术引擎”:“无法估计这项投资会带来多少回报,高科技航天领域的工作将使大量中国人获得就业机会,促进就业是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

拜托,中国能登月?

既然这么重要,既然“神五”“神六”都旅行回来了,“你再努力一点,不就上月球了吗?”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你要多努力?我们来对比一下,看看登月前要爬多少“艰难的台阶”——四个台阶和“发射场”的问题

第一个难点是火箭运载能力。对我们的火箭来说,把几吨重的东西送入太空不成问题。长征系列火箭现在最多可以发送20吨(同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制造的战神一号火箭计划运载能力为1.25吨)。目前,它们距离地球最远可达7万公里,而月球距离地球38万公里。要让登月飞船往返近80万公里,需要更多的燃料和更大的动力。到达月球轨道需要几级火箭。如果想登月,还必须考虑返回...以长征三号目前的产能,恐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在研制的“长征五号”的目标是70吨“货物”。那时,也许我们可以说我们离月球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