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负责人需要一个专利。

互联网加的负责人不需要专利证书!但是如果你有专利证书,对你的帮助会更大!专利证书不重要也不重要。——“不重要”(尤其是对互联网公司而言)是因为专利对于一般的互联网或软件公司来说并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这类公司的成功取决于他们的执行能力、将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即上市时间)、产品更新的速度、(持续优秀的)用户体验以及没有缺点。即使有专利,互联网或软件公司通常也没有动力起诉竞争对手,因为这毫无意义。相反,制药公司非常依赖专利,因为制药公司(尤其是辉瑞和拜耳等顶级制药公司)靠几个经过多年大投入开发的重磅产品取胜,产品的疗效通常完全取决于一种活性成分。只要该成分的分子式受到一组专利的保护,公司将在未来10年内看到这项独特技术记录的大量利润(专利保护期为20年,从申请开始算起,但通常需要3-4年才能获得授权)。可想而知,这种成功,和互联网/软件公司的成功简直是阴阳两极,但药企的模式似乎和VC有些相似。所以大型药企通常都很喜欢专利,支持国家严格保护专利。相比之下,就是硬件(机械、电器等。)和对专利又爱又恨的电信企业。他们通常通过研发拥有大量的专利,但同时也总是冒着被起诉侵权的风险。如果输了,他们会损失很多钱,甚至会被法院要求暂停销售产品。如果你输了,如果你不甘心,你会想办法找别人去告(比如2006-2008年,诺基亚被通知诺基亚赔偿高通20多亿美元;现在诺基亚正在起诉苹果;然后苹果起诉HTC)。被告害怕,或者看到别人被指控,就花钱申请大量的专利组合。大家都搞军备竞赛,让专利律师大赚一笔。(当然,军备竞赛也不全是坏事。有了正版技术,才能拥有优于他人的专利。互联网和GPS都是军备竞赛的产物。因此,硬件和电信公司经常游说政府降低专利申请和诉讼的成本。——“也很重要”因为软件公司还时不时被起诉侵权。那时,专利组合可以用来反诉和保护自己。虽然我手里的专利不多,但我考虑两点:

(1)对方可能是大企业,产品很多,所以很多点可能会反击;

(2)小企业可以考虑把专利放在一起,形成“北约”防御体系——也就是一旦盟友被起诉,可以借用任何体系内企业的专利进行反诉(当然费用要自己承担)。最后,在中国申请专利还是比较便宜的(费用大概是65438+美国的0/8,政府经常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