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胰岛素“逆袭”的背后:老板卖人参发了财,现在对手居然是北大同学。
编辑|郎明
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
谁能想到,李赣药业和通化东宝这两家胰岛素龙头企业,曾经亲如一家,却没能逃脱“路朝天,各奔东西”的“真香定律”。
如今,通化东宝在国内第二代胰岛素市场占据优势,李赣制药凭借第三代胰岛素技术占据领先地位。这几年两家公司的营收水平差不多。2019年,通化东宝全年营收27.8亿,归母净利润81100万,而李赣药业28.95亿,归母净利润1167万。
但毕竟同在一个赛道上,难免会把两家公司放在一起比较。更有趣的是,两家公司的创始人还有很长的历史。
甘忠如和李一奎都是北大生物系1970的学生。他们毕业后的不同选择影响了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
来自吉林通化的李义奎自然选择了回到家乡学习生物制药。他回到当地的通化制药厂,当了一名技术员。起初,李一奎也致力于研究技术,但造化弄人。
当时厂里有个维生素C项目。刚出校门的李一奎浑身是血。“那时候我很饱,不知道什么是疲劳。”这个项目做了十年,李一奎也在这个厂待了十年。
但最终该项目因资金跟不上而被迫“叫停”,这对于倾注了十年心血的李一奎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李义奎还记得当时的画面:“项目下马那天,我在成都,他们给我打电话。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十年来,我只专注于一件事。我投资了300多万,我真的忍不住哭了。”
项目出了问题,和领导关系不好的李义奎被迫下岗。失业在家的李义奎也没闲着。他经常上山挖人参卖钱。在这笔生意交易的过程中,李义奎发现了“商机”,成为了“人参采购的中间人”,通过赚取差价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34万元。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自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1992年,靠人参发家的李一奎创办了通化东宝。
相比李义奎从投身科研到“下海”的经历,甘仲如自始至终走的是一条科学家之路。毕业后,甘仲如在北京大学任教数年,后赴美读博。65438-0987加入美国默克制药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研究胰岛素产品。
当时有风投找甘仲如。同时,同样是技术出身的李义奎也想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事情,于是他瞄准了糖尿病领域。得知老同学甘忠如有创业的想法后,他也向甘忠如抛出了“橄榄枝”。
1994期间,甘忠如准备回国创业时,李一奎成功将自己的公司通化东宝上市。
作为北大同学,又能满足自己创业的想法,甘忠如接受了李义奎的邀请。从65438到0995,甘忠如回国组建团队研发胰岛素。
事实上,在甘仲如发明重组人胰岛素之前,一家以两位创始人名字命名的公司“李赣制药”就已经诞生了。甘忠如持有公司实际控制权,通化东宝的李义奎为股东。
换句话说,一个人出技术,一个人出资金,这种合作就是顺章。从65438年到0998年,李赣制药成立后不久,甘忠如和他的团队研制出国内第一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这种生物合成的人胰岛素不仅打破了我国糖尿病患者对人胰岛素产品一直依赖进口的格局,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丹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
甘忠如把这个专利卖给了通化东宝,通化东宝凭借这个胰岛素成功进入糖尿病领域。16年从1995到2011是通化东宝和李赣药业的蜜月期。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尤其是2001和2002年,甘忠如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个第二代胰岛素产品和首个第三代胰岛素产品。借助甘忠如团队的专利技术,进一步奠定了通化东宝“胰岛素领跑者”的地位。
要知道,当时全球只有两家公司能够生产第二代胰岛素,一家是美国的礼来,一家是丹麦的诺和诺德。
2015年全球胰岛素市场规模约为220亿美元,第三代占182亿美元,赛诺菲和诺和诺德各占42%,礼来占16%。
特别是甘忠如团队研发了第三代胰岛素。由于重组人胰岛素(二代)很难完全模拟人体内胰岛素释放的曲线,不能准确调节血糖,患者使用二代胰岛素后容易发生低血糖。升级后的第三代安全性更高,低血糖风险更小。
第三代胰岛素诞生后,李赣制药一炮而红。当时,李赣药业的收入甚至一度超过了通化东宝。
直到2010,李赣药业引入战略投资者祁鸣创投,通化东宝股权以100万元稀释至29.43%。
2011年3月的一纸协议,两者彻底“分开”。事实上,商业上为了争夺利益而“打脸”的例子不在少数,但李赣药业与通化东宝和平分手。
根据协议,通化东宝放弃李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同时双方* * *享有第二代和第三代胰岛素专利,但不同的是,李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需要在获得第二代胰岛素专利和技术42个月后才能上市销售;同样,通化东宝拿到第三代胰岛素的专利和技术也需要42个月才能上市。
目前通化东宝牢牢占据了国内第二代胰岛素最大的市场份额,而李赣药业凭借第三代胰岛素赚了大钱,技术在国内厂商中遥遥领先。
但作为赛道,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在一次集中采购座谈会上,重点讨论了胰岛素。或许胰岛素进入集中采购只是时间问题。
能否进入集中采购,可能会决定未来的市场格局。通化东宝和李赣制药谁更适合当老大?
收入方面,2017年至2019年,李赣药业收入分别为23.710亿元、23.87亿元和28.95亿元,其中胰岛素制剂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96.45%、98.35%和95.19。一个重组甘精胰岛素就占了半壁江山。
与李赣药业相比,通化东宝的重组胰岛素原料和注射液产品也占总收入的80%,但也涉及注射用笔、血糖试纸、中成药等医疗器械。2017至2019,通化东宝营收分别为25.5亿元、26.9亿元、27.8亿元。
从营收来看,两家不相上下,但从市场份额来看,与牢牢占据国内大部分胰岛素市场的外资品牌还是有一点距离。
中国工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胰岛素市场规模约为202.88亿元,二代胰岛素和三代胰岛素占比分别为34.48%和66.52%。
其中,在第三代胰岛素市场,全球胰岛素巨头诺和诺德的门冬胰岛素占据46.95%的市场份额,赛诺菲的甘精胰岛素紧随其后,占据27.41%的市场份额,李赣制药只有24%的市场份额。
同样,在第二代胰岛素市场,诺和诺德依然位居第一,占据43%的市场份额,通化东宝以3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
陈鼎医药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史立臣曾对市场表示:“如果胰岛素进入集中采购,降价幅度会非常大,这从之前药品集中采购的激烈程度就可以看出来。”
而一些研究报告也指出,这可能是国产品牌取代外资品牌的好时机。不过,国信证券也指出:“二代换三代是全球趋势。重组胰岛素类似物(第三代)上市以来,销售增速大大超过重组人胰岛素。从目前全球销售情况分析,重组胰岛素类似物已经占据了全球胰岛素市场的80%。”
从这个角度来看,通化东宝有点慢,因为虽然从2011开始第三代重组胰岛素类似物的研究,但是用了将近10年,其第三代重组甘精胰岛素今年2月才上市,目前收入很少,至少比不上李赣药业。
市场是不可预测的,但需求是永恒的。通化东宝和李赣制药在前25年还是不分上下。时间会告诉我们这次集中采购是否会成为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