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抱死abs是什么时候开发的?
ABS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早在1928就提出了防抱死制动的理论。20世纪30年代,机械式防抱死制动系统在火车和飞机上得到应用,博世公司在1936第一个获得带电磁轮速传感器的防抱死制动系统专利。20世纪50年代,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福特公司在1954年将飞机的防抱死制动系统重新安置到林肯汽车上,凯尔塞哈耶斯公司在1957年对名为“自动”的防抱死制动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防抱死制动系统确实可以防止汽车在制动过程中失去方向控制,缩短制动距离。在此期间,克莱斯勒还对名为“SKIDCONTROL”的防抱死制动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由于这一时期的各种防抱死制动系统都采用了带有机械式轮速传感器的机械式制动压力调节装置,获得的轮速信号不够准确,制动压力调节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控制效果不理想。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开发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成为可能。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开始进入生产阶段。1968年,Kelser Hayes公司研发生产了一款名为“SURETRACK”的双轮防抱死制动系统。这套系统是福特公司在雷鸟(1969)上配备的,通过控制真空驱动制动压力调节装置,根据电磁速度传感器输入的后轮速度信号来调节后制动轮缸的制动压力。由克莱斯勒公司和本迪克斯公司开发的名为“SURE-TRACK”的系统可以防止四个车轮因制动而抱死。1971年,御用车配备。其结构原理与凯尔塞·海斯的“可靠轨道”基本相同。它们之间唯一的区别是有两个或四个轮子。在此期间,博世公司和TEVES公司也开发了自己的第一代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这两种防抱死制动系统都是由电控装置对安装在制动管路中的电磁阀进行控制,通过电控直接调节每个制动轮的压力。1971年,别克研发了防抱死制动系统,通过电子控制装置自动中断发动机点火,降低发动机输出扭矩,防止驱动轮打滑。1975年,威伯科与奔驰合作,在一辆采用气压制动的货车上首次装备了防抱死制动系统。第一个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于1950问世,最早应用于航空领域的飞机上。1968年开始应用于汽车。20世纪70年代,由于欧美七个国家生产的新车前轮或前后轮开始采用盘式制动器,推动了ABS在汽车上的应用。1980之后,电脑控制ABS逐渐在欧美、亚洲、日本的汽车上迅速扩张。到目前为止,一些中高端豪车,如西德的奔驰、宝马、雅迪、保时捷、欧宝,英国的劳斯莱斯、捷达、鲁花、宾利,意大利的法拉利,法国的保时捷,美国福特的TX3、300Z、红色彗星,纽约克莱斯勒的帝豪、男爵、道奇。到1993,美国已经在汽车上安装了46%的ABS,现在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有近75%使用A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