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山西十大妖怪是什么?

山西没有十八怪,陕西有十怪。

俗话说陕西十大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生活繁衍在一方的人民,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一方的风土人情。暂且不论江南五农软语的南方方言优美与山舞银蛇的北国粗犷豪放的北调有何区别。单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各种风俗真是千奇百怪,各有各的味道。当你听着他们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你会体会到当地文化特色的无穷魅力。

我从小在陕西长安长大,八百里秦川是我生命之根深深扎根的地方。我生长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我的人生深深烙上了黄色的印记。从此我才知道我是秦人后裔。辽阔的八百里秦川,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三秦儿女,同时也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奇迹。“陕西十怪”的习俗,让你迷恋并陶醉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

第一个怪物:“面条像皮带”

民谣为证:三秦面真的很好吃,又粗又宽像皮带。面条又香又细又白,爽口又太饿。

自古以来,秦国盛产小麦。所以这里的人自古以来都是以面食为主,一日三餐,每天都离不开面食,尤其是面条和馒头。陕西的面不是普通的面,跟陕西人一样。陕西每个大妈都是擀面高手。如果你在家里连一碗面都煮不了,这样的女生结婚的几率至少会下降50个百分点。一般来说,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后,一开始不会缝一件衣服或者绣一朵花,而是卷一桌子的面,让女儿出嫁后得到婆家的赏识。

陕西面和其他地方的面相比,可以称之为真正的面,其他面只能称之为“面”,尤其是有外国血统的面。

陕西的面是现实。它的厚度、宽度和长度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的形状就像一条系在腰上的带子。但是,不要被它大胆的外表吓倒。当你捧着一碗老的正宗陕西面,拌上红椒油,红棕色酱油醋,雪白的盐,撒上绿香菜和葱花,再铺上金黄的荷包蛋。然后,这碗面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你不忍心毁了这碗美妙的面。

你看,端上来的这碗面,红白绿黄,寓意春夏秋冬,美不胜收;闻起来很香,连天上的神都会摇三摇;吃起来软如糯米,嚼起来像牛皮。只要吃了这碗面,你看到山珍海味后肯定没胃口。

第二个怪物:郭隗像个锅盖。

歌谣是:饼径二尺,圆厚如锅盖。陕西把饼叫做锅盔,内脆外脆。

说起这第二个怪物,历史悠久。传说在秦朝的时候,秦军统一六国,到处打仗,军队中士兵携带的干粮很容易发霉变质。于是,部队里的炊事员发明了今天的锅盔。

锅盔到底长什么样?锅盔的尺寸超乎常人想象。整个壶盔呈圆形,直径约10尺,厚1寸,重5公斤。材料是小麦粉,压成梗和面粉,用文火在浅锅里烤。锅盔外观发黄,切口洁白,酥脆适口,可长期携带。在陕西,用来做头盔的锅不是普通的小锅,而是用来做十几个人饭的大锅。这个壶的直径大概有七八十厘米,这个壶上用的盖子也是凸起的,所以烙印头盔和盖子一样大,看起来也像。

郭魁工艺精细,在西府以“干、脆、白、香”著称。制作头盔用的锅必须是生铁做的大锅,制作头盔用的面粉必须是当年收割后最好的小麦磨成的面粉。发酵后面粉会醒。然后通过师傅的揉面、甩面、捏面、拍面、捻面、压面、滚面等手法,把面拌得非常均匀。这时候师傅拿起一个鸭蛋大小的擀面杖,慢慢把面团擀成馅饼。

这样就要开始下一道工序了,这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温度决定了头盔的颜色和质感,大部分人都没有掌握好温度,不是没熟就是烧焦了。生火用的材料一般都很讲究。正宗的锅盔,用的是当年最好的麦秸,让我想起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烧豆,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为何急着互炒?" .现在,我觉得要改成“馒头烧麦秸,馒头在锅里哭。“本是同根生,为何急着互炒?”现在大部分人做饭都是用煤或者液化气,很难再有小麦那种纯粹的味道了。

给锅盔打烙印是有多年经验的师傅做的。技法如下:“一转、两转、三扭”,即锅盔在锅内不停转动;双翻就是翻一面再翻另一面;三处擦伤。就在头盔熟了的时候挠一挠,听听动静。如果它发出清脆的声音,上面有白点,那就没问题,否则就不熟了。快熟的时候,撒上新鲜的芝麻,就可以煮了。煮熟后内黄焦,焦内黄,咬一口酥脆,口感香甜,不愧陕西八怪之誉。

自唐宋以来,郭逵在安市的许多地方设立了邮铺。外国商人从东到西,从北到南,郭隗作为一个搬运干粮的商人,已经走得很远了。明清以来,壶盔在全县各地都有销售,包括光绪年间的张聪、刘有学;民国时期的邢书呆子、赵干和张广山;解放后,的庞和的金友都是这方面的专家。

锅盔的另一个功能是,奶奶给孙子何送礼物。在我们那里,孩子满月的时候,奶奶会细心地给孙子做一个小锅盔,然后用白线把钱系上,从中间的洞穿过,戴在脖子上。有对外国孙辈最真诚的祝福!

第三怪:油辣籽也是蔬菜。

民谣为证:刨(不)说四川湖南能吃辣,崂山吃辣吓人。用盐和热油搅拌麻辣面,混合面条,将馒头放在米饭下面。

说到中国可以吃辣的地区,恐怕大家都会一致推荐四川和湖南。不过陕西人吃辣的水平也是义不容辞的。而且陕西人吃辣细心,吃文化,这恐怕是四川人和湖南人做不到的。总的来说,陕西人对辣的热爱与陕西人爱恨分明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我是农民的后代,从小在农村长大。记得小时候,人们在秋天收获辣椒的时候,用针线一颗一颗穿上,挂在干燥通风的屋檐下。所以,秋天过后,农村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总会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如果挂的辣椒越多,就证明这一家注定有钱。有时候,去相亲的女生,总喜欢看一眼屋檐下的辣椒,来判断老公未来的处境。

如果在平时,家里有客人,没有好酒好肉招待,这也情有可原。但如果吃的时候没有辣椒,难免会遭到客人的不满和嘲讽。他们必然会对每个人发牢骚:“这一家人好小气!我就真的活了,连个辣椒都没有吃。”

在陕西,正宗的油泼辣椒做法是这样的:先将辣椒风干,然后切成1.5 cm左右的小块,再放入有少许热油的锅中加热晾干。这个时候,掌握火候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热量过大,辣椒的颜色会发黑,味道会很苦。热量低的话不脆,很难捣碎,也没有香味。辣椒出锅后,放入铁锅内,用铁杵使劲敲打,直到变成很浓的粉末。当然也不能太细,会影响口感。现在在街上,经常能看到小贩用拌馅机搅拌辣椒面,让他们觉得没意思,因为这样的辣椒早就失去了本来的颜色。

等到辣椒都是面了,再封在玻璃瓶里。要吃的话,先把辣椒拌上一点盐面,然后用铁锅把菜籽油加热到七八成热。趁着这个功夫,边搅拌边把热油倒在辣椒面上。油温要求很严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辣椒油的效果。辣椒油凉了就可以吃了。

纯正的陕西人,不仅吃面离不开辣椒油,尤其是直接用锅盔和馒头吃辣椒。这个方法只有陕西人做,可以说是陕西人吃饭的专利。蒸白馒头时,掰开后,放几勺红辣椒油在上面。闭上眼睛,咬一口,一股麻辣的感觉,直冲头顶,好一个“爽”字!

第四怪:碗盆不分。

民谣证明崂山冷娃的碗真的很大,面一盛就扎尖。一碗趣事会在老碗会上传递(汉传是说闲话的意思)。

陕西人管饭碗叫老碗,不叫饭碗。可见“老”字并不代表老碗的历史有多长,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其实老碗在饭碗里,老碗绝对是碗家当之无愧的“大哥”。

说起这只老碗,它来自耀县,属于青花粗瓷。虽然,这个老碗表面乍一看有点钝。但是骨子里有一种淳朴和质朴,就像陕西人的天性。正宗陕西大老碗深而圆,容量至少是七八个小碗一般吃。陕西人吃老碗,不管是青壮年、老人、小孩还是女人。这样的碗用起来绝对轻松。你可以灌一次,就再也不会来了。

陕西人吃饭就是为了好玩。他们喜欢一起吃饭。人们称之为“老碗党”。有时候,谁家有好吃的饭,都会毫不吝惜的给别的小朋友一碗。比起那些关着门在自己家里偷偷享受美食的南方人,陕西人大方洒脱。当一群人三三两两地蹲在大门外,各自捧着自己的老碗,一边晒着温暖的太阳,一边天南地北地聊天,也就是说,叽叽喳喳。过着悠闲安逸的生活,其实谁不说这是上帝给三秦儿女的礼物!

现在随着生活的提高,平时吃的零食副食多了,人的饭量也没有以前大了,饭碗也越来越小。所以陕西的老碗也逐渐成为历史。但是,我从心底里怀念那个回到农村的老碗党。

第五个怪物:手帕戴在头上

歌谣为证:陕西农村的一个老太太,头上戴着花格。防晒,防尘防雨,用汗水擦手更实用。

当你漫步在陕西的乡村公路上,不时能看到头上包着手帕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慢慢走来。头顶的手帕成了陕西老太太区别于其他地方老太太的最显著特征。

要说这老太太头上的手帕的历史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是陕西人由来已久的习俗。因为陕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日照强,干旱少雨,沙尘暴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干重活的时候头上要戴手帕。

说到这块小手帕的作用,真是太棒了。手帕不仅可以防止强烈的阳光伤害皮肤,还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头发,头发也不会被风吹乱。在外工作时,如果没有随身携带毛巾,手帕可以用来擦汗和打石膏,既实惠又美观。

事实上,老太太们的手帕也与她们的前世有关。因为贫穷的生活,人们没有钱去卖漂亮的帽子。因此,便宜实惠的手帕成为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必然选择。在人们富裕起来的今天,各种帽子逐渐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为古代历史上的一道风景。

有时候在街上偶然看到愤怒的黄头发、戴着五颜六色头巾的青年,仿佛世界一下子颠倒了。

第六个怪物:房子盖了一半。

民谣为证:农村房屋半遮半掩,节省劳力、材料和木材。挡风遮雨御寒,冬暖夏运。

陕西农村随处可见盖了一半的房子。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个“豆腐渣”工程。其实这是陕西人特有的生活环境,和陕西当地的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

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关中一代天气干燥多风,当地木材匮乏。于是,人们因地制宜,发明了半盖的房子。建这样的房子,当然用的材料都是当地的材料。用当地的黄土和泥土制作泥胚,高40厘米,长50厘米,厚10厘米。干燥后,它们被用来建造墙壁。条件好的话,就烧成青砖。陕西人称此为“糊修补”,实为“胡砌砖”之意。但是,这样的房子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砖块,还节省了劳动力。省工省料的半个房子绝对不是豆腐渣工程的代名词。其实每一套房子都是房主多年辛勤劳动和汗水的结果。同时也是子孙后代的栖身之所。

小时候,我一直住在半遮半掩的房子里。因为房间面积缩小了,保暖性和透气性都比较好,比大瓦房冬暖夏凉。因此,经济实惠的半房成为陕西农村的首选。

如今,半个陕西建的房子都成了历史。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当地农民也住进了水泥加固的楼房。每当我回到我的家乡,看到那几栋半房子,我就会想起过去的岁月。

第七怪:姑娘不外。

民谣为证:长安建都十余代,人杰地灵春过。好天气好生活,陕西姑娘不算外国。

陕西关中自古人杰地灵,土地辽阔肥沃。所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衣食无忧,所以陕西人长久以来的封闭感和保守是全国闻名的。

陕西人对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是出了名的。自古以来就有陕西姑娘不外族的传统。陕西人绝对不让外地人占便宜,所以严格来说陕西人自己的姑娘仅限于陕西人内部交往,很少嫁给外地人。自古以来都有河南、四川、湖北、甘肃等地的姑娘嫁到陕西,但很少见到陕西姑娘嫁到外地。

在我们国家,只有那些家境贫寒,兄弟众多的家庭,在本地找不到合适的姑娘,只好在外地找媳妇。这样的话,也会让邻居看不起一段时间。

因为陕西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十八个皇帝都在这里建都,多年来滥用封建。所以陕西的女生普遍比较传统保守。同时,由于长安十八帝在此建都,天子脚下的臣民更加牛气,底气更足。此外,平日里辛勤耕作,足以丰衣足食,享受妻儿天伦之乐。所以陕西人更喜欢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享受自由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事业离开家乡四处奔波。

陕西的女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所以,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来说,我们都是靠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四处打听,然后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家庭嫁给我们的女儿,这也是知根知底。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陕西的女生当然不会出国。然而那段历史已经是老黄历了。新时代,年轻人有了自己的选择。打破旧婚姻牢笼的年轻人积极争取自己自由幸福的婚姻,走出陕西走向世界,也和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谈婚论嫁。

离开家乡十几年,到了适婚年龄,我和父母坚持,不如做个陕西姑娘,让我找个老乡当老婆。但是,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东北当地的媳妇。

看来这种“奇怪”的陕西女生不外族的悠久历史在我看来已经很正常不奇怪了!

第八怪:不要蹲在座位上。

歌谣为证:老山脾气真的很怪,坐不坐都蹲起来。问他为什么不坐,他说很舒服。

陕西人喜欢坐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来很痛苦,但在老陕西人眼里,却是陕西人自己的享受。

在陕西农村,闲暇之余,老人通常喜欢穿着不穿袜子的布鞋,嘴里叼着烟袋,蹲在凳子上,手里拿着收音机,喝茶,抽烟。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由和愉悦的感觉,这比那些坐以待毙,表现出尊严的人要快乐得多。所以,天性随性的陕西人更愿意自由自在地蹲着,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下里巴人。我不想坐在家里的凳子上,享受春雪中的优雅生活。

也许陕西人天生就与黄土地亲密接触,这让他们更愿意接近和亲近黄土地。

第九个怪物:睡枕石

歌谣为证:三秦冷娃庄稼汉不喜欢软枕头,喜欢石头。太冷太固,提神醒脑。

陕西人不喜欢软枕,选择木枕和石枕。这和陕西人的直爽是分不开的。

在陕西。夏天酷暑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喜欢放一块砖或者石头当枕头,在上面睡得很香。而且陕西人亲切地称之为“黄金不换”,意思是用黄金不换来的财宝,足以看出真正的陕西人是如何依恋和迷恋这个用石头和石块垒在头下的枕头的。

当然,陕西人一般都是后脑勺平的。经过仔细研究,作者怀疑他们这种扁平的后脑勺是否与他们的祖先爱枕砖睡觉有关。

小时候夏天特别热,家人想在外面的空地上乘凉。有时候,我晚上睡在外面。当铺一个凉席,把头搁在冰冷的石头上,听爷爷讲古老的传说。过了一段时间,我好像成了那个故事的主角。一觉醒来,看见天上的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露水已经浸湿了我的被子。

第十个怪物:强秦咆哮着。

民谣为证:民风淳朴坚韧,秦腔满脸喉。观众高兴得都不怕舞台棚翻了。

陕西十大怪中,最奇怪的是秦腔的喉上升。秦腔诞生于民间,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愿望、爱恨、痛苦和欢乐,以及他们的生活和斗争。秦腔的许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反汉奸和反压迫斗争的重要或有趣的题材。

因为陕甘淳朴率真的陕甘音乐体现了他开朗、大方、正直的性格,以及他淳朴、淳朴、勤劳、勇敢的民风。所以秦腔有很深的基础。在陕西农村,对于辛苦了一年的人来说,最大的享受就是在春节时听一场秦腔。如果一个老人在过生日,那么他的儿孙们会很荣幸地邀请一个剧团为那个时候唱得很好听,这至少会让十里八村的村民唠叨好几个月。

秦腔不是春雪,而是下里巴人都能亲近的艺术。人在努力,在开心的时候,可以放开嗓子吼一会儿。高亢的吼声回荡在天空,回荡在田野,让人感觉非常豪迈。如果在悲伤的时候,悲愤地喊一段秦腔,苍凉悲凉,低沉婉转,山川动脸,草木悲凉。秦腔就像一根脐带,一头连着秦人的未来,一头连着秦人的过去,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提供思想的乳汁。

秦腔有自己的唱腔、白描、鲁班、脸谱、人物和角色体系。秦腔又称“随机戏”,音调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声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表演最好选择露天场地,既有秦腔风味,又能领略秦腔精髓。正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秦腔的唱腔,声音宽而大,直上直下,给人一种高亢、暴烈、粗犷的感觉。当你看秦腔的时候,尤其是看到秦腔里的“黑头”咆哮颤抖的时候,你会真正体会到秦腔此刻的豪爽,这也是秦人的血性。如果你在美丽的江南婉约,绝不会有如此浑厚的声音。在苍凉的夜晚,当秦腔激动人心的旋律回荡在辽阔的天空,此时,作为一个纯粹的秦人,心中怎能没有* * *声?在那个方圆世界里,观众一片欢呼,激起了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欲望,尤其是演员的水平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观众会自发地对着观众挥鞭射击,给演员红绸,这是对演员的最高褒奖,于是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一个又一个高潮不断...

全国解放后,秦腔除了长期用于本剧的乐器外,还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以丰富其音乐的表现力。秦腔角色分为十三类:老学生、大胡子学生、青年学生、老旦、郑丹、肖丹、花旦、乌旦、媒旦、大京、毛静、丑女。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感人肺腑,充满夸张。在脸谱(如秦始皇留胡子的金面)、身材(如骑马、拉架子、挑柴、挑水等)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化妆(如换包头梳头)、绝技(吐火、吹火、踩高跷)、语言押韵(秦腔是十四韵,里面有入声)。记得童年记忆深处,小丑最让我着迷。表演者点燃一盏油灯,戴在头上,表演各种动作。秦腔三士中的丑角常天宝,因赌博被妻子惩罚。一直把油灯顶在头上,跪着,走路,仰卧,钻椅子,钻桌子,上菜桌等。,都很舒服,能让油灯不掉,不洒,不灭。这完全取决于演员颈部的平衡技巧。刘胜三,秦腔丑角金福昌,王半杰,赵,汉剧丑角蔡,都是这方面的好手。王板板也可以自己吹灭头顶的灯。当时很羡慕这些著名的秦腔艺术家。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秦腔艺术家,但现在我只能哼几首不成调的秦腔来安慰自己。

秦腔也是很多戏曲的鼻祖。秦腔可分东西两路,西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是晋剧,豫剧,河北剧。因此,秦腔可视为京剧、豫剧、晋剧、冀剧的鼻祖。秦腔演出的剧目多为《社稷》、《三国志》、《杨家将》、《月说》等部门的英雄传说或悲壮故事,以及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类公案剧。剧目10000多部,在全国300多部戏曲中居首位。由于年代久远,散戏较多。

现在回到家乡,再也看不到当年秦腔的繁荣。现在的年轻人羡慕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俊男美女,他们的哀嚎让我们想起了夏夜的蚊子,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陕西十大怪有的早已消失,而传世的也在逐渐减少。但作为纯秦人,他们不了解这种历史习俗,也不是真正的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