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杰的经典语录

张洪杰的经典语录

1,胡适曾经相信老子说的“柔能胜一切”。后来他去美国大峡谷,看到一个大瀑布,就对魏连思说,你看,水多厉害啊。水是软的,软可以战胜一切。

魏连思用典型的理性和逻辑思维告诉他,你错了。水永远不会因为软弱而有力量,但水的力量是因为势能。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2.中国历史上最流行的思维方式是喜欢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一切,但缺乏严谨细致的推理过程。比如儒家认为,一个人如果道德修养做得好,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显然是不理智的。

——张洪杰《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3.郭松涛在日记中说,有个朋友问他为什么湖南出了那么多人才。

他回答说:“楚人只有一点笨,孔子说他们笨。”

朋友听了这话,非常赞同,说:“自古成名之人,多是愚笨之辈,故执迷于文字、画迂、诗词,流于表面,最终无用。”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4,所以如果你想勤快恒常,就要从两点做起,“不嘲笑人,不晚起”,这两点都是真实而简单的。

他说这两句话让他一生受益匪浅,但他可以摆脱一切傲慢和虚荣。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也不觉得很聪明。后来我才知道,他的长处在于终身修行。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5.修改破坏记忆本来是专制统治者的专利,但乾隆用比祖先更残忍的方式掩盖祖先的残暴,是不可原谅的。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专制统治者的自私和残忍。甘龙很清楚,无论工作做得多么细致,仅靠官员的搜身是不可能取缔非法文字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制造前所未有的恐怖,让被试主动去悄悄破坏家里的违禁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乾隆皇帝故意制造冤案。酷案,把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变成大案要案,用无辜者的脑袋恐吓全世界的人,其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饥饿的繁荣》

6.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从前的朋友大相径庭。他们都是新儒家的信徒,有着清教的道德热情。他们严于律己,真诚认真对待,面对滚滚红尘坚定不移。

这些朋友给他很大的影响:...

30岁之前,曾国藩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富可敌国,以祖宗为荣。认识了这些好朋友后,我并不觉得惭愧,因为我决心改过自新:我真心觉得,被平反的人,都认为自己是父母的孝子,是兄弟的先驱。

正是在这三十年里,曾国藩立下了“学而优则仕”的志向。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7.曾国藩一生都在“恒”上下功夫。以读书为例,他称赞“读书是必经之路”:“你不读完一本书,就永远不会读他的书,全世界都会读。”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8.圣人有话要说,无话可说。积善余庆,其言也;一切不由人决定,也由不说的人决定。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9.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黑格尔说,是童年。黑格尔对中国人在政府面前的辞职印象深刻。黑格尔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中国是一块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和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们还没有摆脱原始和自然的愚昧。“一切属于精神的东西...离他很远。”

——《乾隆皇帝的十张脸》

10,“但千万场惨烈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带来基本制度的突破和创新,也没有为中国突破历史上的循环状态提供任何可能性。农民起义的目的不是摧毁不合理的制度,而是调整和维护那个制度。它是一次大修,一次升级,而不是一次革命和创新。农民起义只是专制主义释放矛盾的一种调节机制。农民起义就像越狱,每次越狱后新建的监狱设计的更加科学合理,抗爆能力更强。农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更严密的控制、更坚固的监狱、更好的驯化和国民性的进一步退化。”

——《明朝七面》

11,这段话深得我心。我真的不喜欢有些人总是为灵魂写鸡汤句子,总是为了得到幸福而大谈安慰或者忽悠人放下。因为真的只有虚幻的自欺欺人,没有理性的逻辑。

生活挫折,爱情烦恼等。不能消失也不能低头解决,但还是要做实际行动。

所以,人生真正的力量是勇气和进步,而不是悲观和放手。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12,当一个暴行由所有人完成时,每个参与者的罪恶感都会大大减轻。

——张洪杰《明朝的七张脸》

13,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一种缺乏自省精神的文化。在这样封闭的文化体系包围下,一切都有现成的正统解释,人也失去了建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洪杰《明朝的七张脸》

14,中国人思维最大的弱点就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一切,但缺乏严谨细致的推理过程。

——张洪杰《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15、乾隆认为皇帝应该垄断一切伟大、荣耀、正确,()不给别人留下荣誉的余地。乾隆皇帝需要的不是一个站在首都的人,而只是工具和奴隶。

——张洪杰的《饥饿的繁荣时代》

16,人的一生,就像一个果实成熟的过程,不能忧虑,不能懈怠。人的努力和自然的培养会让一棵树悄悄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没有帮助,平地也会长高。”。

——张洪杰《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17,儒家伦理有先天缺陷。基于人性本善的错误假设,它要求每个人都要通过极大的自我克制,压抑住内心鲜活的自然欲望,遵从僵化的道德教条。没有给人性软弱丑陋的一面留下灵活的空间,不承认人性的平庸和趋利避害的本能,缺乏对人的基本物质需求的尊重和关怀。

——张洪杰《明朝的七张脸》

18,人对别人失去信心是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

——张洪杰的千年悖论

19,朱立从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那就是一定要用最美的性格来装饰自己,用最坏的打算来猜测别人。这样才能保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张洪杰《明朝的七张脸》

20、圣人有话要说,有话要说。积善余庆,其言也;一切不由人决定,也由不说的人决定。

——张洪杰《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21,雍正在历史上以工作狂著称。其实他在业余时间也是一个很现代的玩家,特别喜欢西方的小玩意。现在故宫博物院里还珍藏着几幅他西装革履、头戴假发的画像,以及大量他摆弄过的西洋钟表、望远镜甚至显微镜。

——张洪杰的《饥饿的繁荣时代》

22.翻看厚厚的中国历史,朱元璋得出的结论是:王朝灭亡的诱因只有两个:一个是皇权靠边站,王朝很容易被权臣、外戚、宦官推翻。另一种是土地兼并和政治腐败相结合,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官员逼迫百姓造反。

所以,为了保证山河世世代代在朱的子孙手里,这两种现象必须根除。

——张洪杰《明朝的七张脸》

23.“英国人很容易理解,在中国,所有的富人几乎同时都是权力的拥有者。换句话说,中国人的财富积累主要依靠权力。中国的专制是超经济的,经济永远从属于政治。也就是说,财富永远是权力主导的。一旦没有权力做靠山,财富就很容易消失。”

——张洪杰《乾隆皇帝的十张脸》

24.世间万物,只有足够年轻,才能流行。这是一条不变的定律。当然,要说正宗,中国的佛教应该是以三藏苦心从印度取回经书而创立的唯一知宗为基础的。但事实是,唯识宗因为经典太多,逻辑性太强,不适合一般人的智商,所以很快就湮灭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净土宗,因其超凡脱俗而广受欢迎。

——张洪杰《明朝的七张脸》

25.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从前的朋友大相径庭。他们都是新儒家的信徒,有着清教的道德热情。他们严于律己,真诚认真对待,面对滚滚红尘坚定不移。

这些朋友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30岁之前,曾国藩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富可敌国,以祖宗为荣。认识了这些好朋友后,我并不觉得惭愧,因为我决心改过自新:我真心觉得,被平反的人,都认为自己是父母的孝子,是兄弟的先驱。

正是在这三十年里,曾国藩立下了“学而优则仕”的志向。

——张洪杰《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26.这是一个彻底的,奇特的,最东方的东方国家。“中国纯粹是建立在道德结合的基础上,民族特色是客观的‘家庭孝道’。中国人把自己看成是属于家人的,同时又是国家的孩子。在家庭内部,他们不是个性,因为他们生活在其中,因为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统一单位是血缘关系和自然义务。在国家内部,他们也缺乏独立的人格;因为在国家中父母的关系是最明显的,皇帝就像严父一样,是政府的根本,管辖着国家的各个部门。所以中国是一个只属于太空的帝国。”

.....中国的历史本质上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重复了君主的覆灭。不会有任何进展。千百年来,庄严的毁灭在辽阔的土地上反复上演,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

——张洪杰《乾隆皇帝的十张脸》

27.儒家既有对等级秩序的强调,也有对社会主义的高标准。社会公正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古往今来,学者们以保护社会良知为己任,在传统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却粗暴地剥夺了士人追求功名的野心和保护良知的责任,只给了他们寻找米和梁的生存任务。从此,士人群体被剥夺了灵魂,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本来进入清朝以后,士大夫的士气就比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大大降低了。乾隆中期以后,士大夫的道德自律更加宽松。乾隆朝的大臣,虽然有很多有能力的大臣,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才而不思,有能而无德,除了名利之外无所顾虑。

——张洪杰的《饥饿的繁荣时代》

28、道德价值观的过度张扬,最终的结果是整个价值体系的弱化和扭曲以及人类欲望中卑劣丑恶的一面得到放纵和发泄。

——张洪杰《明朝的七张脸》

29.制造恐怖,杀鸡儆猴,是皇帝惯用的手段。在乾隆朝的政治中,经常可以看到出其不意,重罚轻罪的案例。乾隆的宽严相济除了感情和性格因素外,主要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

——张洪杰的《饥饿的繁荣时代》

30.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乾隆采取了许多聪明、精明或阴险的技巧。

在清朝,喇嘛教是国教,但乾隆不信仰黄教。在评论活佛转世问题时,他说:“活佛在蒙古胡图克图转世实际上是一种巧妙而方便的方法...佛无生死,如何轮回?但轮回是不允许的,所以几万个和尚就没有皈依,只好这样做了。”

——张洪杰《乾隆皇帝的十张脸》